王樹麗
摘 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體系、實驗室管理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闡述了作物栽培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旨在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作物栽培學;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172-02
作物栽培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從事該學科的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而其生命力則是學生的興趣和實驗內容的改革[1]。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多數學生來自城鎮沒有農業生產經驗,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較大,主動性較差;即便是來自農村的學生,由于家長要求學生注重應付考試、應付高考、而忽視生產勞動,所以動手能力也較差;再加之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傳統的實驗教學已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的需求,改革勢在必行。
1 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受傳統教育思想及其教學模式的影響,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理論輕實驗的傾向未得到徹底改變,而在某中程度上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且實驗課的講授仍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要提高對實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引導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能以主人翁態度主動參加到實驗教學中來,提高學生學習《作物栽培學實驗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
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以“灌輸、模擬”為主,即“教師講解—學生課堂實驗—課后完成實驗報告—教師評閱”[3-4]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其創新性思維能力很難得到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難得到提高。因此,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只是充當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以啟發式的提問來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深入探索,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實驗教學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傳統的作物栽培試驗只是以對各種作物形態指標的觀察等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的特點就是直觀,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雖然能夠使學生及時鞏固課堂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因此要根據學科特點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引進新的科研成果和新技術、新方法,科學制定教學大綱,編寫配套教材,增加內容豐富、技術性強、代表面廣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數量,降低驗證性和演示性實驗的比例,優選實驗項目,更新實驗內容,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5]。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農學專業教學的優良傳統和突出特色,走“認識性實踐教學—印證性實踐教學—科研型實踐教學—生產性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實現實驗教學與田間農事操練、科學研究、生產實踐相結合,使學生鞏固了理論知識,學到了農業科研的基本方法和農事操作的基本技能,特別是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思想,增強了學生學農的興趣和從事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的信心[6]。
3 優化配置實驗教學資源,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
大多數實驗室分別掛靠于所屬系,存在著經費投入不足、規模小、設備陳舊、技術手段落后、力量分散、集中難、儀器設備利用率低、監查弱等現實問題,導致實驗室管理薄弱、實驗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效益較為低下等。因此,高校應加大實驗經費投入,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中心實驗室的作用,將設備集中共用,大型儀器經嚴格論證,并配備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術人員操作使用和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體制和檢查制度[7],實現教學資源的統籌管理。同時,利用現代化技術,實行實驗室管理信息化、網絡化、公開化,充分發揮實驗室功能,提高實驗設備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優化實驗室的各種資源配置,為老師和學生獲取實踐知識與進行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8]。
與此同時還要倡導實驗室開放,支持和鼓勵實驗室利用一切可以開放的時間和資源面向學生開放。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資效益,而且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時間,打破以往整班進實驗室、一人做、多人看的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使每個學生都有實際操作與動手的機會,以及發現問題后積極思考解決的機會。對于動手能力強、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通過選修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進一步提高其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9]。
4 健全實驗成績考核體系,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合理、完善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根據不同的實驗類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驗證性實驗的考核主要看學生是否根據實驗要求完成實驗內容、操作正確與否、數據是否準確、結果是否達到、實驗報告撰寫的優劣等,而設計性、創新性實驗要有一套合理的激勵考核方式,可以從選題的創新性、知識運用的綜合性、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團隊協作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實驗的努力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研究和創新素質、團隊協作精神、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10]。
總之,作物栽培學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個工程中,目標是先導,內容是核心,管理是調控,條件是前提,評價是反饋[11],我們必須切實推進實驗教學改革,真正實現實驗課教學的4大功能:激發興趣、獲取知識、啟迪思維、求實創新[12]。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調整其內容,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社會需求改進教學方式,創新實驗教學考核體系,完善實驗條件設施,加強對學生從事作物栽培業務的基本技能、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葛夫.育人為本,軟硬結合,不斷開創實驗教學新局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1): 1-3、13.
[2]畢建杰,葉寶興,王建華,等.作物栽培試驗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7): 41-43.
[3]吳建慧,王占斌.在“園林植物育種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5(3): 64-65.
[4]李文芹,卜志國,胡淑明.高等農業院校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 18 516-18 517.
[5]朱美英,張頻,魏雪嬌,等.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實驗室技術與管理,2010,27(9): 146-148.
[6]劉齊元,黃英金,曾勇軍,等.植物生產類專業《作物栽培學》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8): 16 039-16 041.
[7]沈佐湘.實驗教學與人才素質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3(3).
[8]張婭,彭洪.深化高校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J].實驗室科學,2007(1).
[9]朱向群,胡朝暉,劉湘暉,等.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18(1): 108-111.
[10]劉冠明,王曉明.開設《作物栽培學》研究性、創新性實驗課的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26(10): 14-16.
[11]劉詠梅,祝鈞,戴敏.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創新實踐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2): 12-14.
[12]孫敏,鄧洪平,王明書,等.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及其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8(5): 812-814.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