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珍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這本來是個好現象,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如,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或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等,使得幼兒教育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導致對孩子的教育進入了誤區。應該怎樣科學地、合理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值得我們深思、探討的問題。在這里,我就幼兒教育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端正心態,順其自然
雖然幼兒期是兒童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但促其發展是有條件的。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決定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因素有兩個:一個是成熟,一個是學習。在兩者中,他更強調成熟的作用。他認為,幼兒心理發展是幼兒行為和心理形成在環境影響下,按一定順序出現的過程,這個順序與成熟的關系較大。他做了一個很著名的實驗——雙生子爬梯訓練。在這個實驗中,其中一個雙生子A從48周起每天做10分鐘的爬梯訓練,連續六周,在此期間,另一個雙生子B從第53周才開始,每次也是10分鐘的爬梯訓練。兩周后,B即達到了A六周訓練的爬梯能力。由此,格塞爾得出的結論是:人的發展首先依賴于有機體的成熟準備狀態,在達到必要的成熟狀態之前,任何使兒童學習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在讓孩子學習之前想到過這些嗎?
目前,社會上有一種思想傾向認為:教育越超前越好。教育中出現了任意超越幼兒學習能力的現象。如,讓幼兒學拼音、寫漢字;一個小小班的孩子,連走路都走不穩,家長要求給孩子報舞蹈班……有這些想法和做法的人都有這樣一個心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孩子將來入學以后學習起點比同齡孩子高,在競爭中占優勢。這樣做會有優勢嗎?即使有,也只是一時的現象,很難保持下去。有這樣一個研究很能說明問題:美國北卡羅米納大學做過一個實驗,把170個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按照正常條件進行教養;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期教養。之后,每15個月測驗一次,并一直追蹤研究下去。他們發現,開始幾年中,接受超前教育和訓練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點,但是這種優勢在進入小學四年級后逐漸喪失了,而接受順其自然進行教養的幼兒通常都趕上來了,甚至超過了他們。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小學老師為什么會說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由兩次坎,一次是三年級,一次是五年級,在這兩次坎上,有一大批成績優秀的學生會掉隊,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二、善于觀察,抓住關鍵
超前教育,催早熟教育不對,放慢速度的教育,或放任自流亦不對。正確的教育只有一種。那就是“適度教育”——即是尊重幼兒成長的自然速度的教育。它是幼兒成長的必要條件,錯過了關鍵期,亦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期(實際上是學習的最敏感、最易成功的時期),孩子各種技能的獲得或行為的學習就困難多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如,一歲半是幼兒學習口語的最佳時期,若錯過了,再學習就比較困難了,有的甚至造成終身遺憾。“狼孩”的事例大家都知道,這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
作為教育者,我們既要有足夠的責任心和愛心,還一定要有科學的知識和態度。要知道,我們培養的是一個人,一個應該成長為快樂、幸福的社會人,而不是裝知識的容器。我們應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發展,關注孩子的言行,多與孩子溝通,發現孩子的特長和需求,清楚孩子的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挖掘孩子的潛能,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言傳身教,有機滲透
“教會幼兒1+1=2,并不是幼兒教育的本質”。誰跟幼兒在一起,用什么方法與幼兒互動,這才是幼兒教育的關鍵。經常跟幼兒在一起的人,他既是幼兒教育的教材,也是幼兒最需要的伙伴,這個因素很重要,忽視了這個本質因素,任何人為的教育對幼兒來說都像“油水關系”一樣,很難融為一體。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孩子無法選擇,他只能接受,哪怕他是個天才,也只能接受成人給他的安排。做父母的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小時候讓誰帶,他的言行舉止就像誰,時間長了,不僅長得像,連表情也像。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切零距離接觸帶來的信息全盤接收,這些因素給幼兒的影響極大,說到底,幼兒的思維并不是大人“1+1=2”刻意教出來的,是他對環境做出的反應。所以,對幼兒的教育,有錢沒錢不是決定因素,有心無心,是否悟出真諦才是關鍵。幼兒的學習,不像小學生學習,有固定的教材、時間。教師也存在很大差異,具有非定時性、個別性、隨機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自身有較高的素養,結合日常生活,利用游戲將教育內容有機滲透,用自己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對幼兒的要求也就不會過分強求或漠視了。要讓幼兒結出“善果”來,我們需“導其根器”,尊重幼兒生長發育的規律,滿足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階段的相應需要,抓住關鍵,精心培育。這樣,到了應當開花結果的時候,自然會大有收獲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南靈幼兒園)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