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
周三,去某小學觀摩了一堂題為《明天的日記》的作文課。老師的教學非常精彩,而學生的作文水平之高,讓我在嘆服之余,不由得對中國文壇的前景浮想聯翩……
轉日,一則有關小學生作文的報導又映入眼簾,在此摘錄一小段,僅作“奇”文共享:
“今天是雷鋒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園撿到一億元,全是10塊錢的,有一本語文書那么厚!我把錢交給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揚。”
“我今天看到一個老大娘從口袋里掉出了4張500塊錢。”
——3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如果您恰好是一位語文老師,如果您看了上面的學生作文還沒有笑得肚子疼,那么您肯定是已經猜出來了,這兩篇不幸“中彈”的小學生作文只是“學雷鋒日”的“應景之作”而已。學生們辛辛苦苦地“逢場作戲”,不曾想,躺著也“中槍”!
坦白說,我覺得這兩個鬧笑話的學生挺無辜的。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我們的學生整天做著“兩點一線”的鐘擺運動,既缺乏常識,又缺少對生活的體驗,以至于一寫“感恩”就是父母帶自己去看病,一寫挫折就是考試失敗或者家人去世。被“逼急了”的時候,只好拿一些毫無意義的、言不由衷的空洞大道理來敷衍老師。捫心自問,出現“撿到一億元”“掉出4張500塊錢”這樣的“滿紙荒唐言”,責任真的全在學生嗎?
讀完這篇報導,我腦海中就冒出一個念頭,如果這兩篇文章也以《明天的日記》為題,是不是就可以躲過一劫,甚至還會因為想象力豐富而得到老師的褒獎呢?
越想心里越涼……
回過頭來再想想那堂成功的作文課。《明天的日記》這篇作文的選材靈感,來自于日本兒童文學作品《晴天有時下豬》。在這部作品中,主人公有一本特殊的日記,在這本日記中寫下的所有預言都能在第二天一一實現。老師以這部小說為切入點,引入“明天的日記”這一話題。接著讓學生發揮想象力,也寫一寫明天天上會下什么,并且強調越獨特越好。
不能不說,老師在作文的選材上非常聰明。“明天的日記”這一題材,巧妙地回避了現實,為學生預留了廣闊的寫作空間和豐富的寫作資源。在這種開放性的作文情境中,學生們可以不受生活現實的束縛,無所顧忌地恣意發揮。
換言之,在這節作文課上,老師借助想象的翅膀,規避了書寫現實的尷尬和風險,而學生也從缺乏生活體驗的困境中成功突圍,獲得了天馬行空的創作自由。這恰恰是這堂課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不過,這樣的成功真的是我們由衷期許的嗎?在課堂上,我們不時聽到這樣的回答:“明天有時下錢”“明天有時下美女”“明天有時下游戲機”“明天有時下爸爸”……這樣不接“地氣”的想象作文真能擔當得起這份期望嗎?不妨讓我們再往深處看一眼。
在我看來,作文之道,就在于能將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付諸筆端。有道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然而我們的老師卻毅然決然地拋開鮮活的創作源泉,獨辟蹊徑地讓學生打著“明天”的幌子“胡編亂造”。我不禁要問:難道,學生的生活真的已經蒼白到令人“無語”的程度了嗎?難道,我們的學生真的只能躲在“明天的日記”里閉門造車嗎?
可悲!可嘆!
(作者單位 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