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蓉
時代的發展對教師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角色和任務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研究型的教師”成了幼兒教師即將面臨的現實要求。這不但對教師本人提出了個體努力的方向,也對幼兒園提出了新一輪的工作重點。園本教研活動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之一,應當切實地承擔起這一重任,為有效地解決新的教師角色要求和現有教師整體素質不夠的矛盾提供新的途徑。然而,在現實工作中,園本教研還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說教師缺乏積極的參與態度以及教研活動實效性低的問題,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教師個體的專業化成長。我認為在園本教研工作中積極拓展思路,是改變現狀,充分發揮其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師資素質方面獨特作用的關鍵所在:
一、在園本教研活動中實施教師個性化成長策略的嘗試
“促進幼兒個體富有個性的成長”是新綱要的重要觀點,這一要求也同樣適用于對教師的要求。首先,在孩子身上處處折射著教師的影響,什么樣的教師就會帶出什么樣的學生;同時,對于教師來說,孩子也是一個正在持續發展成長中的個體;再則,在教育改革的沖擊下,幼兒教育更加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個體的教育智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而創造首先就是一種個性化的表現。
我認為,要促進教師的個性化成長首先是了解個性,其次是促進個性的積極發展。通過教研活動的一“推”一“引”,才能促進教師富有個性化地成長。說起教研活動,大家都會浮現出這樣一些畫面:園長或教育專家口若懸河地介紹著某種新教育理論,底下許多教師在奮筆疾書地記錄;當園長或教育專家提出某一個教學方面的中心議題,請大家發表意見時,結果常常出現冷場的情況;觀摩教學后,在大家評課活動的時候,有的不知從何說起,有的又怕說得不對…這些場面對我們來說,太常見了。除了教研活動的主題脫離大家的需要外,形式的單一可能是導致教師缺乏參與熱情,教研活動缺乏實效的最大因素。尤其是年輕教師,在一本正經的教研活動中往往戰戰兢兢,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見解。
其實,如果我們不再把它作為一種形式化的工作,只是把教研活動作為一種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的手段,也就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因此,在園本教研中,我們應努力營造寬松的教研氛圍:
1.我們嘗試開展了“點擊式”觀摩研討活動。也就是說,我們根據園本課程的特色,設計出便于教師填寫的“點擊菜單”,在開學初發給每位教師,教師們根據自己的意愿、特長,填寫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課題、開課的時間與地點,發布在公示欄里,其他教師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安排,在“菜單”里“點擊”。在準備的時間里,每位教師自己研究、設計活動,精心制作教具,到了預先訂好的開課時間,教師們便自覺進行觀摩研討活動,活動后相互評議,取長補短。開課教師由于是出于自愿,在課題的設計、組織上展現出了積極、主動和創新;而看課教師則是出于興趣所在,看課時認真,評課時積極。這樣的教研充分尊重了教師的意愿、興趣與需要,園本教研營造出了平等、欣賞、分享、合作的氛圍,消除了教師的緊張和依賴心理,使教師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做教研的主人,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能力。
2.我們還嘗試了將原先嚴肅、緊張的園本教研考核轉變為活潑、輕松的“特色獎項”頒獎活動。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積極的期望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積極的期待,表現在充分肯定和欣賞每一個教師的特點,為個性化的創造活動提供自由空間。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與不足,在這里,我認為蒙臺梭利“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不僅適合教育幼兒,發展幼兒,在促進教師的成長上也同樣適合,那就是在園本教研中,應當做到在發揮教師特長的同時,讓教師也能“跳一跳,夠一夠”縮短自己與別人的距離。于是我們將園本教研考核以不同的視角展現,比如,在考核墻飾、自然角、區域活動等完成情況中,我們設立了不同的獎項,如童趣獎、金點子獎、關注時事獎、管理能手獎、廢物利用獎等,在評選過程中,不僅讓教師看到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讓教師欣賞到別人的長處,互相借鑒,互相啟發,以此來激勵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教師積極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建立自信,看到不足,從而產生自覺學習、自主提升的愿望和內驅力,最終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提升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是園本教研活動的重要目標
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教育的要求,教師除了要具有教育理念、教育策略、組織實施等相應的教育實踐性知識外,還必須具有較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如,數學、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藝術學等。因此,幼兒園要通過教研活動激發教師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培養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在教研活動中不但要使得教師在實踐性知識上的日益豐富,同時,也要積極引入或者引導教師吸收各科知識,努力培養“通才”和“專才”相結合的人才。為輕松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園本教研中開展了“讀書沙龍”活動。由各年級組長輪流擔當“沙龍”主席,向教師推薦自己平時讀到的好文章、好書,可以是教育類的,也可以是非教育類的,在園本教研中結合日常生活、教育教學實踐,向大家講述其主要的或者是精辟的觀點,擴大教師的知識面。“沙龍”結束前,有困惑的教師可向大家提出自己的問題,下次主持“沙龍”的年級組長則將為她查找資料,尋求理論的支持,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其提供幫助,從而促使教師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培養了教師提煉觀點、清楚表達的能力。
從教師的能力結構角度而言,幼兒教育的發展,對幼兒教師的能力要求逐漸呈現多元結構化,包含了教育幼兒的能力、教育活動的組織能力、教育環境的創設能力、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教育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教研活動也要適應這種多元化的要求,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上去體現和促成教師能力結構的專業化。在園本教研中,我們為教師創設機會,鼓勵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特色教研組長開展小型專項講座;也可以由教師自愿組合選題,合作搜集相關資料,為大家開設“小小課堂”,自愿或者輪流擔任負責人,負責活動內容的選定,活動形式的安排,活動場地的布局以及在活動中的引導發言和總結性陳詞等。通過此類教研活動,教師的合作、組織、表述、反思等能力都能得到較大提高。
三、引導教師在反思中成長,開展生成式的教研活動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生成活動觀”已經深入人心,同樣,“生成活動觀”也適用于園本教研活動。我們采取“隨機研究”的方式進行行動式研究,關注教師當前工作中面臨的需要和困惑,使得園本教研富有實效性。比如,在新學期開始,送走大班畢業生的教師下來帶托班(我園實行托、小、中、大四年一循環帶班制),對于新生托兒入園的過渡關、日常生活常規的建立以及各活動環節的時間、內容、相互銜接等有些淡忘,并有著各種各樣的困惑,于是,園本教研便此為中心,讓剛帶過托班的教師開設小型專題講座,結合新時期要求介紹托班帶班要領、保教重點、家長工作等等,幫助新一輪托班教師快速走上正軌;又如,在面對幼小銜接工作上,大班組的教師可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的教學中融入幼小銜接的教育目標?我們及時組織相關教師進行主題性的討論,商量對策。這樣不但幫助教師及時解決了實際問題,全園形成一種互助合作的氛圍,還可以促使教師在集體的反思中成長,并為我園在家長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真可謂是一“研”多得。
在開展這種生成式的教研活動中,我認為應需要注意幾點:
1.教研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關鍵
園長要不斷地深入教育現場和教師中間,通過觀察教師的教育實踐、與教師對話、分析教師課后反思、教育筆記等文本資料等過程來發現教師的這些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
2.積極反思自身教育實踐工作是生成式教研活動的主要形式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生成式的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要積極促成教師間的討論、分享等集體性的反思,幫助教師在實現個體經驗的“橫向流動”的過程中,積極尋找自身的教育經驗與相關的教育理論的聯系,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教育行動理論,實現在專業化角度上的“縱向流動”。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3.生成式的活動與預成式的活動相結合
提倡生成式的活動,并不意味完全抹殺預成式活動的作用,多元化的活動方式,才能滿足教師的短期和長期的發展需要。
4.由生成式的活動轉變為預成式的活動
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進程中,我們不斷總結,反思,當某些生成式的活動成為共性與長期需要時,則會在下一期的園本教研中轉變為預成式活動,從而更為有效地促進教師常規工作的提升。
只有開拓新思路,讓園本教研跟上時代的步伐、幼兒教師保持教研的活力,才能推動幼兒園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不斷地、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如意幼兒園)
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