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敏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在運用語言中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遍喿x是師生、生生、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教師應當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努力幫助低年級學生掌握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月亮灣》第一課時導入環節的設計分析為例,簡單闡述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掌握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識字教學;口頭表達訓練
【情境描述】
1.(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圖片和音樂)師:春天到了,小草發芽了,像給大地鋪上了(綠油油)的地毯。(五顏六色)的花兒開了,有(粉紅)的桃花,有(雪白)的梨花,還有(金黃)的迎春花,好看極了。在這個五彩的季節里,讓我們踏著春姑娘的腳步,共同走進風景如畫的月亮灣!
wān
2.(揭示課題)月亮( )
wān
3.月亮( ),“灣”這個字是今天的生字,請小朋友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一寫。
師:灣是左右結構的字,三點水加上彎曲的彎。
翻開習字冊,描紅臨寫。
4.指名讀課題,齊讀。
5.小朋友,你們看,這就是月亮灣(課件出示,看圖)
課文中還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月亮灣這個名字的來歷。
出示: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月牙一樣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橋。
月亮灣就是這條月牙一樣的小河。
指導讀。
6.多么詩情畫意的名字啊,美美地齊讀課題。
【分析】
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13課《小河與青草》第一課時第一環節:導入部分的教學設計。
在這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的主旨是希望學生在讀課題的同時,了解課題所描寫的月亮灣的地理位置、名稱由來以及月亮灣美麗的自然風光。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和理解“灣”這個生字,對兩個灣(彎)進行區分。
教學環節的設計,自認為還是費盡心思的,基本能夠在體現“趣”、體現“新”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表達、合適的詞語
修飾。
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是圍繞課題的解讀展開的。讓學生在學習課題的同時進行創造性閱讀,用自己的語言來對事物進行合理描述。靈活自主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自由、自主、自信地閱讀和感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樣的閱讀和感悟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運用合適的語言去表達,去展示自己。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