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杰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玄言未央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道經”,下部為“德經”。今天我們節選的這一章作為《道經》的終章堪稱字字珠璣,句句精妙,是老子將自己的思想演繹鍛煉之后所得的精華。
在這一章的首句,老子一如既往地給出了一個極具辯證意味的規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繼而又說了它的直接影響力,“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讀過《道德經》的朋友都知道,老子擅追深遠,故而在這一章以下的句子里他提到了該如何做方能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得“天下自正”。
◎有為與無為
在體會其中深意之前要懂得三個詞:第一是“有為”,其次是“無為”,最后是“無不為”。這三個詞里面的關鍵是“為”,在《道德經》第五章中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里面也提到了“為”,“為”可以分成兩部分,即“有為”和“無為”。我們可以先將此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甄別,然后再去深入探討此二者與“無不為”的關系。
《道德經》因其義理深奧而常被誤解,更有無數精妙詞句因為其中一字可以寓千言而被曲解。事實上,如果借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有為、無為”很簡單:馬有四個蹄子,牛有兩犄角這就叫無為。有為把馬套上鞍和韁繩,給牛帶上鼻環系上繩子就是有為。有為就是我以自己的意識去做改變,無為就是馬四蹄,牛有角,自然而然。簡言之“無為”就是順其自然,“有為”就是人之使然。
兩者相較,雖有不同卻也不能說哪個有裨益,哪個是糟粕。萬事萬物易時易事皆有不同,正如上面舉的例子:從牛馬的角度出發,它們會覺得“無為”比較好,因為這樣自由;如果從人的角度出發,兩廂衡量之后會覺得“有為”比較好,因為這樣既可以解放勞動力,又可以促進經濟。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強調“有為和無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的“有為”是由一定的動機在驅使的,這種動機有的是良性的,積極的;有的是惡性的,具破壞性的,我們在強調節制“有為”而回歸“無為”的時候,其實是在強調事物的相對關系,以及此消彼長的動態關系。
◎無不為
前文中我提到了無為即自然,事實上無為亦是無不為。既然已經了解了“有為”與“無為”二者的關系,就應該明白,適度的“有為”就是“無為”“無不為”。
世間萬物息息相關,從縱向來看是無不為的,從橫向來看是無為的,簡而言之:無為是在大道之中給一切事物應有的自由,任其自然,而無不為是道在起作用,這種作用是用的力量根據萬物自然的生長,所以他就無不為,所以我才說無為就是無不為。縱向比較,萬類自由、各行其道互不干涉,橫向比較,他干涉了所有,卻都是給予應有的,不橫加唯心主義,這樣的干涉就等于沒有干涉。
◎萬物自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在于大道恒常,什么都沒有做其實每一件事都是它在做的,恒、常都是指一種持續不變的狀態。
化,指的是變化、改變,也就是生長、發展。那么“自化”就是依據事物的本性來變化。那么“將自化”就可以解釋為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會按照它本來的規律自然而然的變化,從萌發、成長、強壯、衰老直至消亡,從容不迫,一絲不亂。同時,在這里又一次體現了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辯證觀,理論指引實踐。“以無為而做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講述的義理是如果一個君王或手握國之重器者能守住這個道,就能得到一個“萬物將自化”的美好前景。
中國的古代歷史就是一部君王的職責探討史加上一部人民奮斗史,自古以來人們對于王侯將相都寄予著深厚的期望,人民希望能在賢主的領導下過上富裕的生活,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領導者往往肩負著如何分配人民生產勞動財富的重任,所以這些帝王將相的所作所為都會對人民的生活產生直接影響。無論是漢朝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還是“藏富于民”的主張,都是后世的“侯王”們對如何實施“無為”這一課題的探索與實踐,順天理、順民心就能天下太平。
◎化而鎮之
老子說:“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化而欲作。“化”就是上面講的萬物的變化,而且還是一種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變化。變化就是一種質變與量變的關系,治極反亂,亂極而治,物極必反,月滿則虧,當萬物自化了之后,因自然而適度。
欲作,首先我們先來探討什么是欲。《說文解字》中解釋道:欲,貪欲也。形聲。從欠,谷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欲望。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欲的意思是貪欲。形聲字。字義引申于有半部分的“欠”,在這里欠指的不一定是實實在在的缺少,老子在第十二章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圣人為腹不為目”,強調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腹指的是肚子,為腹就是為了果腹、吃飽,人的腸胃是很懂知足的,飲食充足即可,眼睛卻不同,總有人在深陷花花世界琳瑯滿目時,即使走馬觀花無不引得凡心大動。思維決定行動,在欲望的驅動下樸素開始蛻變,以欲望為目的“作”就是“化而欲作”。
貪欲作為一種惡性的動機逐漸發展,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定要發生質變,當接近這個節點的時候,就有了“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要用更高的一個原則,將這種“欲作”渙然冰釋。無名就是道,樸也是道,無名之樸有學者以為是混沌,也有學者說是道中之道,道上之道是根本。因為這個樸有幾個意思,樸就是樸素樸實,他說的根本就是一種是最原始的狀態,沒有任何的雕琢與修飾,當這個無名之樸能夠出現了這種欲就會消散,最后講不欲以靜,沒有欲望了就會安靜,然后天下就自我安定。
◎天下自正
這種“無名之樸”不是具有那種轟轟烈烈的熾熱或者尖銳的屬性,它內含淳樸卻不單一,浩蕩卻不強硬,一旦遇到便如醍醐灌頂一般蕩滌心靈,即使是當頭棒喝也讓聞者覺得該當如此,恰到好處,然后似幡然頓悟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亦在道中,道無為而人順自然,鎮有欲為不欲,貪欲消除則同蕓蕓眾生,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萬物皆自然,天下將自正,動蕩平息,矛盾消除,大同和諧。
編輯/許宏
下期導讀:
下一期將為您解讀《道德經》的第三十八章。這是德經的第一篇,我們常說天道倫常,道經比較接近天道和宇宙自然,德經則更接近人際倫常,此篇一開老子就提出了德分上下、有無的論斷,究竟什么樣的德是上德,上德應該向何處發展,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