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 要:小學階段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能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
關鍵詞:物質;精神;代溝;真愛
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班級室內物質環境建設
班級環境建設是新課程實驗的一個重要課題,教師應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班級物質環境建設,努力做好“美、凈、敬、靜”四字方針及“六角一訓兩報”建設,為教育教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課程改革的有效推進創造有利條件。那么,如何抓好“四字”方針呢?
1.美
就是美化教室環境。桌椅擺放整齊有序,合乎視聽的科學原理,有利于學生聽講。教室的布置有美感,要突出教室文化的韻味,但不能干擾學生的注意力,令人賞心悅目,通過對外在美的追求促進學生心靈的美。
2.凈
這是班級室內的生活主題之一,應倍加重視。幾十人在一個教室內,搞好室內衛生是學習生活的前提。教育學生:下課鈴聲響,立刻彎腰撿一撿、立即整理學具,并且讓學生懂得撿起一件廢棄物就是撿起一份快樂。還可開展無掃除日、無掃除周、我是環保志愿者等活動,使學生逐步養成保持環境衛生的好習慣。
3.敬
除在室內懸掛國旗外,教室還可布置鏡框化的祖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及偉人畫像。使學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偉人的精神、偉人的事跡使學生肅然起敬。
4.靜
靜是教室師生活動場所的重要特征。室內的布置要圍繞一個“靜”字,環境安靜了,才有學習風氣的形成,靜下心來才能開始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是教室,上課、作業、閱讀等是教室學習的主要形式,靜下心來自己能學習,別人也能學習。
班級通過追求“美、凈、敬、靜”的目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質。
良好的班級物質環境是全班學生健康成長的文化土壤,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能陶冶學生的情操,鑄就學生的靈魂。就像春雨,潤物無聲,將知識、智能、情操、審美、修養灑向學生干渴的心田,去熏陶、感染和教化學生。
二、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教育教學精神環境就是指課堂氣氛。課堂氣氛即課堂中師生之間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教與學活動而形成的某種占優勢的綜合的心理狀態。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但取決于教師如何教、學生怎樣學,而且取決于一定的教學環境,尤其是精神環境不容忽視。教師要十分清楚教學的精神環境的作用,重視良好的教學精神環境的營造,使之成為傳授知識、培養情趣、啟迪智慧、提高覺悟的催化劑。
1.建立師生互動式環境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熱愛學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直接表現,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礎。它應以教學法規為指導,不對學生姑息遷就,不厚此薄彼。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作為一個教師要以寬宏的胸懷去愛全體學生,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俄羅斯有句諺語:“漂亮的孩子誰都喜歡,而對難看的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里所說的“漂亮”與“難看”的孩子,不僅是長相上的美丑,也包括成績上的優劣。在校園里,確實有一些比較“難看”的孩子,他們淘氣、不聽話、破壞紀律、成績不良等。這些孩子更需要關心和幫助。可是,有些教師喜歡的只是個別孩子,而表現一般的孩子只能“廣種薄收”,至于那些進不了教師視野的孩子則更是“朽木不可雕也”。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偏見,這種偏見說明,這樣的教師還沒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持有這種偏見的教師,不僅影響其工作情緒,而且人為地造成了“幸運兒”和“不幸兒”,形成少數與多數的隔閡、分化和對立。其后果就在于喪失了幼兒發展的最佳環境。因此,幼兒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不帶任何偏見地對待每個學生。教師要善于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言行,耐心細致地觀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真誠、熱愛和關懷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一視同仁。
2.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教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陳立人,史春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中國石化出版社,2007.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 浙江省永嘉縣烏牛仁溪小學)
編輯 王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