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冰
摘 要:繪畫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繪畫,能培養孩子觀察、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很多家長和教師卻不能正視孩子的美術教育,不能對孩子的繪畫作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評價,形成一種誤區。由此,我提出,通過“聽畫”看懂孩子的畫,走進孩子的心,通過“品畫”了解兒童美術作品區別于成人作品的動人之處,從而走出指導和評價學生繪畫作品的誤區。
關鍵詞:指導;評價;繪畫
吳冠中說:“美盲更比文盲多。”對于我們國家的藝術教育現狀來說,吳冠中的這句話,絲毫不夸張。作為一位美術教師,我經常有聽到班主任這樣說:“我們班的××畫東西挺像的,看著是個畫畫的好苗子。”也常聽一些家長這樣說:“老師,我的孩子對畫畫是很有興趣,但他畫得是啥我都看不懂,畫得一點也不像。”聽著這些話,我起先還要指正一番,漸漸聽多了,我就在想:大人們,你們總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孩子的作品,生生把小畫家給“扼殺”了!
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提高的不僅只是孩子,更是我們這些大人們,是家長、老師,是我們活躍在第一線的美術教師。如何讓教師和家長正確認識孩子,在正確的教育觀下指導孩子學習美術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不單論“像不像”要學會“聽”
最初,畫畫對于孩子來說是游戲,是講述。一支筆,一張紙孩子就能畫。畫他們看到的、想到的,畫是他們“記錄”自己的方式,是“日記”。畫個蝌蚪人,是自己;畫上長長的線是長頭發的媽媽;大嘴巴里畫滿水果,因為都是自己愛吃的……要想看懂孩子的畫,
請不要說“像不像”,先學會傾聽,聽孩子講述自己的心情。
學前孩子和小學低段的孩子,在畫畫的時候都喜歡一邊畫,一邊說,別責怪孩子,因為他在“講畫”。上課時,老有孩子,才畫一點,就急著叫老師,或送到老師身邊,別責怪孩子,因為他信任你,要“講畫”給你聽。
拿到孩子的畫,看著孩子對自己的畫作得意洋洋的表情,我不敢妄自評價,我會說:“你跟我說說,你都畫了些什么吧。”語氣放輕松,又要帶有你想知道,想聽他說的欲望,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問:“你這畫的都是什么?”孩子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講畫”給你聽,你在孩子的講述中,看懂孩子的畫,走進孩子的心。大人要去尊重并理解孩子講述的內容,再此基礎上以“言語”引導他,而不是畫給他看,甚至是讓孩子照著畫,照著學。引導問題可遵循何人、何時、在何地干什么的原則。比如,浙美版一年級第一冊第二課《新朋友》問孩子:“你的新朋友是胖胖嘟嘟的圓圓臉還是瘦瘦的長形臉?”“他的頭發是長是短……”“他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樣的?有花紋圖案嗎?”“他在哪兒?正在干什么?”“四周有什么?”……
二、不單論“技與巧”要學會“品”
兒童畫是孩子們的畫。他們常常不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來描繪,不講比例,不講透視,不講構圖,所以,大人們總是覺得不像,覺得畫不好。其實,這是孩子們的生理特征和知識局限使然,使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去掌握全局,分析事物的比例、結構等。畫畫是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個人情緒的表現,是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的。太陽可以是綠的,因為夏天太熱;花兒可以是黑的,因為它傷心了;向左右兩邊高高翹起的兩條腿,表示她在跳……孩子們雖然沒辦法按照成人的方式來畫,卻能用簡單的心,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內心的感受。
要想孩子在美術方面有所成長,與其讓他反復學習各種美術技巧、技法,不如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摸摸樹葉樹皮,感受肌理之美,爬山、逛動物園、旅游,感受生活之美,甚至是刷牙、洗臉等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成為孩子畫畫靈感的來源。孩子通過親身經歷體驗了,才能描繪出生動的、富有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動人。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