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維
羅馬斗獸場最初的名字不是斗獸場,而是圓形劇場。圓形劇場后來被稱為斗獸場,是因為在這種圓形劇場內進行的各種慶典和競技表演,以人獸搏斗出現的頻率最高,次數最多,場面最為驚心動魄,也最能代表當年羅馬帝國稱雄全球、揚鞭寰宇的大羅馬精神。于是,久而久之,圓形劇場也就被叫做斗獸場了。如今,經過近兩千年的風雨和人為剝蝕,羅馬斗獸場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座廢墟,但仍然保留了規模浩大的外觀,顯示著無比恢宏的氣勢。
這是一座巨大的橢圓形建筑物,占地大約兩萬平方米,周長足有五百多米,外圍墻高五十七米,幾乎相當于現代十九層樓房的高度。斗獸場建有八十個門洞,地面結構為四層,還有一層地下室。
當年,這座建筑物曾是蓋了頂的,八十個門洞和數百個窗戶都飾有精美的雕塑,整個建筑物全部貼上了大理石。可惜,它在公元初一世紀前后建成后,僅僅只使用了兩百多年,就于公元四世紀左右,在羅馬帝國滅亡時遭到了嚴重破壞。戰勝者北方蠻族和日爾曼民族對這座巨大的建筑物進行了野蠻掠奪和摧毀,頂蓋被掀掉,門洞和窗戶的雕塑被搶走,里面的宮殿和看臺被破壞,部分墻體被摧毀,貼在上面的大理石被全部運走……于是,斗獸場成為了一座廢墟。所幸的是,此后的一千多年中,羅馬人始終很好地保護了這座廢墟,沒有再讓它受到太大的人為破壞,這才使得它在歷盡滄桑之后,依然能夠以古樸驕人的姿態,屹立在世人面前。
斗獸場內的看臺同時可容納五萬多名觀眾。八十個門洞,七十六個供觀眾進出;另外四個,一個專供皇帝進出,兩個專供斗士只進不出,一個專門抬出那些死于角斗和人獸搏斗中的斗士尸體。
角斗士對決中,入場對決的角斗士,絕大多數都是羅馬帝國在征戰中俘獲的奴隸。這些被俘的奴隸,從關進斗獸場的那一刻開始,命運就被框定在“死”字上了。等待他們的,或者是成為那些用于人獸搏斗的猛獸口中的食物,或者是在角斗士對決中被對手殺死。
為了培養那些用于人獸搏斗的獅子、老虎的兇殘獸性,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們每天都要從地下室中押出幾個戰俘奴隸來,活生生地投給這些猛獸做食物,讓它們撕咬吞噬。斗獸場內的地下室一共有九十間牢房,每間牢房都是關押得滿滿的戰俘奴隸。看到那一間間陰森森、無比恐怖的地下室,真令人不寒而栗。
注視著斗獸場上古老而又陳舊的地面,人們似乎看到了當年那些專門食人的野獸,正張開著血盆大口,發出一聲聲令人毛骨悚然的吼叫,兇殘地撲向一個個活生生毫無抵抗能力的奴隸。
角斗士對決或人獸搏斗時,角斗士與角斗士、獅虎與斗士共處于足球場大小的角斗場內,四周都是高高的看臺,無可逃遁;看臺上,數萬觀眾狂呼亂喊,推波助瀾。這時,角斗士與角斗士、猛獸與斗士,無一不是雙眼血紅,殺氣騰騰。于是,生命瞬間消失,壯烈頃刻形成。
斗獸場其實就是一個極為殘酷的刑場。角斗士對決中的獲勝者、人獸搏斗中偶有殺死了獅虎的斗士,便被當作英雄,由眾人抬至離斗獸場百米左右凱旋門旁的洗血池里,洗去血污,然后騎上大馬,穿過凱旋門,享受萬眾歡呼的殊榮。偶有獲勝者當場就可以獲得皇帝的赦免,戰俘和奴隸的身份立刻得到改變。
羅馬在共和國時期之初,只有宗教性的節日,并沒有大型的競技慶典活動,更沒有這些充滿血腥味的表演。舉行宗教節日的儀式時,用于祭神的也只是牲畜而不是人。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在擴張征戰的過程中,帝國的統治者們為了展示自身強大,恫嚇其他國家,便開始經常地公開獵殺從被占領國捕獲的大型猛獸。后來,漸漸地,這種公開獵殺大型猛獸的行為,便演變成人獸搏斗的血腥表演。史載,第一次人獸搏斗表演發生在公元前186年。至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們將其規定為節日競技慶典活動中的固定項目。
關于角斗士對決的記載,還要早一些。第一次正式的角斗士對決表演,發生在公元前264年。古羅馬流傳著兩種習俗,一是在葬禮上將活人獻祭給死者,一是在勝利后強迫俘虜自相殘殺。后來,這兩種習俗被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發展,成為了競技慶典活動中的角斗士對決表演。由于角斗士表演時所展示的勇氣和技藝,正是士兵必須具備的素質,這種血腥的表演,在以征服為傳統的羅馬帝國很快流行起來,融入正規軍事訓練之中。羅馬帝國在征服海外的過程中,到處興建圓形劇場,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角斗士對決表演,促進軍事訓練。
集體處決一直是羅馬帝國震懾敵人的重要方式。早在公元前337年,羅馬人就曾在市中心廣場,對三百五十九名塔爾干戰俘施行過集體斬首。隨著軍事征伐的升級,集體處決的規模日益擴大,手段日趨殘忍,形式日趨多樣化。例如火刑,釘十字架,讓野獸廝咬手無鐵的戰俘和犯人,這些都是處決戰俘的殘忍形式。發展到公元初羅馬帝國時代,處決戰俘和犯人,更是成為了節日競技慶典活動中的又一項表演節目,變得具有“娛樂性”和“觀賞性”了。
后來,羅馬帝國的皇帝們為了達到震懾敵人、稱霸世界的目的,干脆將人獸搏斗、集體處決和角斗士對決這三項血腥表演融為一體。每逢競技慶典活動,在羅馬斗獸場內,上午是人獸搏斗,中午是集體處決,下午是角斗士對決。其中,又以人獸搏斗最為“壯觀”和慘烈。公元80年,羅馬帝國皇帝提圖斯慶祝弗拉維圓形劇場落成,在長達一百天的人獸搏斗表演中,有九千頭野獸、三千名戰俘和犯人在血腥大廝殺中同歸于盡。公元107年,為了慶祝達西亞之戰勝利,羅馬帝國的皇帝圖拉真舉行了二十三天的慶典活動,有一萬一千頭野獸和更多的戰俘、犯人在人獸搏斗中喪生,一萬多名斗士進行了角斗士生死對決。不難想象,那種人獸廝咬殺戮、人與人互相殘殺、血流成河的場面,多么觸目驚心,多么令人毛骨悚然。
人獸搏斗、大規模處決和角斗士對決這三項血腥表演,曾是羅馬帝國的皇帝們為了展示大羅馬精神,炫耀無與倫比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所舉行的競技慶典儀式中的主要項目,也是當時羅馬最為流行的一種全民娛樂方式。從公元前一世紀前后開始,至公元四世紀前后羅馬帝國滅亡,這種娛樂方式在羅馬風靡了幾百年。羅馬帝國的皇帝們肯定沒有想到,這幾項被他們作為大羅馬精神象征的競技慶典表演活動,正是一場死亡盛宴,揭開了羅馬帝國覆滅的歷史篇章。
斗獸場建成之后,競技慶典逐漸被制度化。在屋大維時代,全年的假日有一百五十九天,其中六十五天為競技慶典表演日。到了奧勒留時代,全年假日達到了二百三十天,競技慶典表演竟然有一百三十五天。一時,觀賞血腥競技慶典表演,成了羅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上至皇帝、元老院議員,下至身無分文的城市貧民,所有階層的人都熱衷于觀看人獸搏斗、集體處決和角斗士對決,真是萬人空巷,全國癡迷。對此,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十分高興。這種現象,正是他們所需要的。舉辦血腥的競技慶典表演活動,不僅可以滿足一代又一代羅馬帝國皇帝開展軍國主義教育的需要,培養出更多勇敢地面對死亡、效忠帝國的將士,還可以把觀賞血腥搏斗作為下層民眾渲泄暴力的渠道,轉移他們對帝國的不滿,以減少對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威脅。
然而,暴力文化的長期浸淫終究會泯滅羅馬民族的同情心。斗獸場表演的每一場人獸搏斗,都有數量驚人的獅虎猛獸在數萬觀眾的眼皮底下被殘忍地屠殺。這些猛獸,從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運到羅馬來,使得羅馬人產生出一種錯覺,認為羅馬帝國力量無比,權力無邊,足以征服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能夠駕馭自然界一切生物。羅馬帝國無敵。狂妄和輕敵,迅速瓦解了這個曾經稱霸世界的民族的斗志和戰斗力,以致在新興的基督教面前,羅馬帝國幾乎是不戰而敗。
斗獸場表演的大規模處決和角斗士對決,也變異了羅馬民眾的心態,毒化了羅馬民眾的靈魂。從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的皇帝將競技慶典活動規定為節日開始,至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滅亡,經過幾百年暴力文化的長期浸淫,羅馬民族的同情心終于泯滅。羅馬帝國建國初期所提倡的勇敢、公平、誠實、正直等品質,在羅馬民眾中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欺騙和無序,恐慌與懷疑、仇恨與殘忍。在羅馬帝國晚期,這個國家的任何一位民眾都沒有了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非常惡劣,各種謀殺和冤案層出不窮。在羅馬帝國的皇帝提伯里烏斯統治期間,以叛國罪陷害他人的行為,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奢侈的競技慶典還不可避免地耗盡了羅馬帝國的資源和國力。羅馬帝國時期,一年之中的大半時間都是假日,假日里舉行的慶典活動,規模、排場越來越大。一代又一代皇帝互相攀比,揮金如土,奢靡之極。
羅馬帝國是建立在擴張基礎上的消耗型帝國,靠從海外掠奪財富來支撐著它。一旦它雄風消退、征伐力不再時,資源也就沒有了來源,經濟立即停滯。到了帝國后期,資源嚴重枯竭,國力迅速衰退。當它面臨著外族入侵時,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帝國和它的民眾,瞬間變得不堪一擊,沒有任何抵御力,很快就被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