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蓮
摘 要:竹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利用價值、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是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針對梅列區擬在市區建設百竹園,探討百竹園規劃思路、建設內容、總體布局和項目管理。
關鍵詞:百竹園;規劃思路;建設內容;目標管理
中圖分類號 S7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9-128-02
福建省三明市地處中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適宜竹類生長,是中國竹子的重要產區,現有竹類30多個屬近120種。其轄區的永安市、沙縣、尤溪縣是中國的“竹子之鄉”,梅列區也是三明市重要的竹子產區。百竹園建設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新模式,是林業技術組裝、集成的載體,是市場和林農連接的紐帶,是現代生態林業的輻射源,是人們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也是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因此,很有必要在三明市中心的梅列區建設百竹園,集全市竹資源、竹景觀、竹文化之大成 ,文化娛樂、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會議接待、科研推廣、教學實習于一體,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廣竹文化,進而轉化成經濟優勢。
1 規劃思路
1.1 指導思想 按照現代林業理念,在加強竹種資源保護的前提下,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竹子培育技術,以竹類種質資源收集為基礎,服務林業生態建設,充分發揮項目區人才和種質資源優勢,按照竹子培育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目標要求,采用先進的科研設施和手段,建設一個有利于保存竹種的多樣性,能滿足市場需求,集科普教育、生產示范、旅游觀賞及學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百竹生態科技園。
1.2 規劃目標 按以保護竹類種質資源為宗旨,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引進、收集、選育優良竹種種質,營建優質竹類種質資源收集區,建設有利于保存竹種的多樣性,集科研教學、生產示范、旅游觀賞、科普教育及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竹類種質資源保護繁育基地,從而帶動竹產業的發展。
1.3 規劃性質 百竹生態科技園是以生態與科學研究為主調,建立一批生態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和生態科技示范基地,其研究項目含生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同時,百竹生態科技園建設要結合森林生態旅游,給城鄉人民群眾提供優美舒適的森林游憩、觀光、度假,科學考察,以及科普教育的最佳場所,使科技園形成多學科、多目標的綜合性林業生態科技園地,最終形成 “天然山水園中竹,人工山水竹中園”的百竹生態科技園。
1.4 發展目標 圍繞建設生態林業可持續發展,以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托,以改善生態林業環境為重點,以科技開發項目為支撐,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提升區域支柱產業結構和培育地方經濟自我發展能力,把百竹生態科技園建設成集優質竹種引種開發,農產品經營,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商品博覽,生態觀光,文化建設,市場開發,素質教育及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現代生態林業科技示范園區。
在項目期限內,開展科學研究和林業科技創新,科技知識傳播和科技成果轉化,引進現代化高新技術,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通過百竹生態科技園區建設,美化區域環境,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促進生物生態平衡;通過百竹生態科技園區的景觀配置,園林綠化,豐富其景觀多樣性,使其成為集竹林生態旅游、休閑觀光和科學考察為一體的一個場所。通過營建奇特竹及其盆景觀賞區和竹海探幽與青少年素質訓練區,使其成為林業生態科技示范基地、普及竹子科普基地和竹林高效培育園區。
百竹生態科技園產品的市場目標定位:一是公園、庭院和別墅綠化、竹子造林;二是周邊縣市休閑人群和青少年科普教育體能訓練基地;三是大城市周末休閑與周邊縣市郊游;四是公務會議、商務人士度假、自駕車族游玩和林副產品自選等場所。
2 建設內容和規模
(1)優質竹種收集種植示范區,該景區規劃用地6.67~10hm2,收集我國主要經濟和觀賞竹種(含散生型、叢生型和混生型等竹種)150種以上;(2)奇特竹種與盆景展示區:該景區規劃用地3.33~5.33hm2,收集奇特竹種30余種,引種高效綠化觀賞竹種30種以上;(3)竹海探幽與青少年素質訓練區:該景區規劃用地6.67~10hm2,在竹海內開辟回旋曲徑,可形成幽深意境,加上曲徑巧設,幽幽可探,回味無窮,該景區既可供游人游玩,每年667m2可收獲竹筍200kg及竹材250kg以上。同時,每年開展夏令營活動,年可容納5 000名學生。(4)竹林林下經濟模式建設示范區:該示范區規劃用地6.67~10hm2,開展竹林林下經濟不同模式建設,發展竹林下經濟生產的與未發展林下經濟生產的竹林地相比,有發展林下經濟的竹林地收入可增長20%左右。(5)附屬工程:園區設有主干道、次干道、便道,辦公與科普用房800m2以上。(6)植被保護區:該區面積視園區大小而定,項目實施后森林覆蓋率可達70%以上。
3 總體布局
百竹生態科技園規劃設一園門,園門為三開口,兩側建八字形透視圍墻,長度視地形而定,圍墻前基腳修一古式花壇,種植花孝順竹,圍墻內側種植紫線青皮竹,緊靠大門兩側植兩叢花吊絲竹,大門外兩側各建一蘑菇屋頂的小亭,供售門票之用,大門前建一個約800m2的廣場,廣場中心建一八褂式的花壇,大門正中修一條寬3.5m的水泥大道直通管理處,道理兩側行道樹可選擇撐篙竹,綠竹、吊絲單等。百竹生態科技園建設內容為:1個中心,4個科技園區。同時,建設植被保護區和附屬工程。具體建設內容如下:
3.1 百竹生態科技園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要求建設科研樓一幢,建筑面積800m2(2層結構),科研樓分有主樓和側樓,其中主樓面積400m2,東面側樓200m2,西面側樓200m2。中心設立1個管理職能部門,2個研究部門,1個科技交流中心,1個標本館。
3.2 優質竹種收集造林示范區 示范區收集我國主要經濟和觀賞竹種(含散生型、叢生型和混生型等竹種)150種以上;營建竹種資源基因庫及其配套技術示范,解決項目區以及福建省竹業生產上存在的竹子引種品種良莠不分、大面積人工竹子純林造成了竹林地地力逐代下降、病蟲害發生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
3.3 奇特竹種及其盆景觀賞區 觀賞區根據項目建設構想和梅列區自然環境條件,擬在該區內規劃竹品種以散生灌木型、矮灌型的竹種為主,珍奇類叢生竹種為輔助,產品以綠化觀賞竹苗為主,筍用、材用竹苗為次的產品結構。收集奇異竹品種30余種,開展觀賞竹子盆景制作,并在園區內展示。
3.4 竹海探幽與青少年素質訓練基地 基地也是百竹生態科技園主體,占地面積較大,改善、提高百竹科技園及周邊環境質量,主要系于森林植被,現有保存的森林植被,應視為一重要園區,科技園區內已無原生植被,現存植被都是人工毛竹林和人工杉木林,可利用這些人工竹林開設數條寬窄標志大致相同的彎曲竹林道,游客進入竹林內回旋,茫茫竹林,何處是邊,似有進入山林之感。森林浴目前已成為西方人的時髦。我國也將為人們所喜愛,竹林內空氣清新,森林散發出的氣味對人們的健康有益,該景區必成為游客向往之地。
3.5 竹林林下經濟模式建設示范區 該區其竹林林下種植模式有:林糧模式、林藥模式、林菌模式、林草模式、林經模式;林下養殖模式有:林禽模式、林牧模式和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模式;林下旅游與養生模式有:圍繞旅游服務城市,因地制宜,做強產業,做優品牌。發展林下經濟,它既可以達到人工撫育促進竹子正常生長的要求,又可以增加林業綜合效益,真正達到地盡其力、一舉數得的目的。
3.6 百竹生態科技園植被保護區 保護園區內有馬尾松,杉木、麻竹、綠竹等。遠眺郁郁蔥蔥,林海茫茫,近觀密密層層的杉木和馬尾松生機勃勃,是梅列區綠色寶庫之一,茂密的森林,不僅具有美學和生態學意義,而且還有衛生學的意義。
4 園區建筑規劃
充分利用步道為林業科技園各研究和示范基地之間相連接,以適應農林業科技園發展的需要;百竹生態科技園的主干道、次干道、林間道,主要對現有園區步道進行拓寬,并修建為水泥路面;園區內部公路要充分利用林區公路、林間小道,因地制宜、就勢布設,并建造一座綜合樓(含科研樓、管理房)。
5 項目組織管理
項目建設是一項多工序、工期長、投資額較大、牽涉面廣的系統工程,必須健全制度、規范程序、強化管理。管理重點應突出抓好作業設計、施工管理、檢查驗收和經營監測等幾個環節。同時,基地建設要依靠科技進步,保證建設質量。要建立科技、計劃、生產、財務“四位一體”制度,形成科研、推廣、生產一體化,加大科技含量,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確保各道工序、各個環節的措施到位,把基地建設引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