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編者按:
在過去的2012年,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概念異常火熱,從科技部聯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等部門建立文化科技創新工程聯席會議機制,啟動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批準首批16家“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到文化單位紛紛要專業轉型和升級,科技企業悄悄滲入文化產業,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有了極大的飛躍。
2013年新聞出版總署1號文件的主題就是“科技與出版融合”,其中包括出版的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出版兩個方面,其中數字出版是核心。數字出版作為互聯網環境下出現的一種新的出版形態,已經在出版功能、出版主體、出版技術、出版流程、出版理念、出版市場等方面超越了傳統出版,促成了新的變革,對出版業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作為一種產業形態,其發展模式,在當前中國卻遭遇瓶頸,期待變化、調整和突圍。
鑒于此,本專題約請業界精英,從技術,實操層面,進行探討: 1、當前科技與出版融合的難題在哪里?2. 科技與出版如何更好地融合? 3. 科技如何創新傳統出版理念?
任翔《從Web X.0到云:開放技術與數字出版的未來》認為“數字出版業者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擁抱開放技術及開放模式——以讀者為核心,以用戶創造力為動力,以企業間合作共贏為基礎。這樣,不但有助于突破我國數字出版的瓶頸與迷局,也可能探索出一條中國數字出版的開放之路”;梁威 《數字出版的本質就是與科技融合》指出,在全員進入數字化生存時代,技術革命會不會繞過出版的彎兒,這一場由互聯網技術而卷起的科技變革肯定是一場漫過產業頭頂的洪水,每一個產業都會渾身濕透。誰與現代科技融合得更好,誰就能獲得一個未來競爭者的優勢條件;張文飛、唐沛《以數字技術重構學術服務模式——以人大數媒的探索為例》為我們解構:在這個信息海量、噪音轟鳴的資訊大爆炸時代,打造一個隨時隨身隨地的觸控信息窗,提供全息、精準、即時互動內容和學術動態追蹤及管理服務,是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推動學術服務創新的主要探索方向;屈辰晨《自媒體,點亮技術革命前行新路》以iBook Author、ZAKER、Solar Walk為例,解讀了新技術在出版領域帶來的革新,指出技術與內容的整合過程中,新技術手段對重構內容,增強信息傳達能力、提升信息價值、擴展讀者消費的空間具有重要意義。胡曉東《擁抱未知的數字出版未來》以多看精品閱讀探索為例,指出“數字出版=科技+人文”,中國數字出版未來,無法照搬國際成熟經驗,面臨完全“不可知”的世界,需要無數的試錯、無數的探索,如身陷雪原,周遭霧靄重重,只要堅定一個方向,不屈不撓,最終總能踩到實地。
我們希望通過業界精英的交流和經驗分享,給同行業者提供積極有益的思考方向和操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