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變化中,人們越來越清楚地感受到兩個支點:能源和互聯網。能源改變著人們衣食住行的行為方式,互聯網改變著人們溝通的思維方式。兩者交互,開啟社區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化,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這是生理需求滿足后,心理需求主導市場的佐證,關系就是心理需求的合并同類項。
近兩年網絡紅詞“親”、“屌絲”、“草根”都是放低姿態,以求親近。互聯網模糊了國界、性別、年齡等等鮮明的物理界限,服務創造價值是唯一通行證。許多朋友都有上商學院、國學班的經歷,成年人的班集體能否在畢業后長久維系,一個實實在在愿意服務大家的核心人物十分關鍵。服務塑造影響力、領導力。任何依賴權力金錢技術所帶來的位置優勢,都會被互聯網大潮削弱。服務的價值被無數的目標客戶放大檢驗,談論比較,接受或唾棄。一勞永逸不可能,刻舟求劍會加速滅亡。“想得到,先付出。”這亦是注重共享合作服務的互聯網思維。
服務品牌的個性化、擬人化、人物化,都是建立關系的需要。微博是新關系的拓展,微信是老關系的維護,而喬布斯離去,蘋果無可爭議地衰落,都說明人們希望藉由人物,建立對產品品牌的信任和情感維系,哪怕這個人物形象是虛擬的、是動漫的,人們都會在其身上,寄予美好的幻想。體驗經濟在社區時代才真正獲得收益的快速增長,比較放大了體驗。
這些都給英才們帶來挑戰,人才是成功的個體,英才是帶領人才群體走向成功的人,人才已經不滿足沒有鮮明個性模式化的管理,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能被聽到,就像他們在互聯網上,早已駕輕就熟地學會如何釋放影響力。只有鮮明個性承載的清晰價值觀,明確的愿景和使命,才能使雜亂的聲音變成和諧的合唱。從產品說話到品牌說話,最終是領導者說話,這是美國商業文明的進程。產品觸網容易,觀念織網困難,這是我們為了提升領導力必須要做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