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中國改革的實質性深化,在當下著實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走到改革“深水區”,阻力前所未有,所有那些“只有人受益而不會有人受損”的改革事項都已做完,現任何一項改革都會面臨既得利益“固化藩籬”的強有力阻礙,而且各項改革大都已經深度關聯交織,牽一發動全身。過去在局部發力尋求突破就可以改觀全局的空間,現在已明顯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驗,正集中于“全面改革”這個基本概念之上。
現階段的主要特征,我覺得可以用如下四句話來描述:
第一,“黃金發展”和“矛盾凸顯”相伴隨。
在中國各地稍作調研就可以感受到,我們仍然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30余年高速增長后,經濟增長勢頭和市場成長的潛力仍在,不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鎮抑或許多農村區域,建設場景觸目可及;但來自資源、環境的制約和人際關系的制約,日趨明顯、咄咄逼人:霧霾天氣、重化工項目,頻繁引發民眾的強烈反對。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和不滿更為凸顯。
第二,“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對沖。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已在下臺階,從10%左右下行到7%-8%的區間是大概率。相關的下行因素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即將迅速消失,老齡化壓力,以及較高基數上投資“報酬遞減”的影響等。
但可以對沖下行因素的若干上行因素,是最值得我們重視與爭取的。這些上行因素包括:新型城鎮化紅利、科技創新紅利、社會管理紅利,而使這些紅利能夠如愿釋放的關鍵,是實質性改革能否“攻堅克難”變為現實,進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化解矛盾制約。業已壯大的民間資本,可調動的民間智慧和活力,必須在改革中更多貢獻其“正能量”,新一輪價稅財聯動改革、投融資改革、國資體系改革和政府改革等,無可回避。
第三,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互博弈。
改革開放30年來,既得利益漸成局面,尾大不掉。十八大之后,高層明確表述要有“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但社會上、企業界、市場中對在體制內“自我革命”的懷疑仍未消除,且與意識形態的陰晴變化迭加。在深化改革與既得利益的博弈背后,是改革與社會“矛盾累積”問題的賽跑,誰跑得更快一些,將決定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中國夢”的成敗。化解既得利益阻礙,是改革的最難之處。
第四,2013年是挑戰機遇并存局面下接受歷史考驗的新起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改革的“頂層規劃”性質的中央文件,以及理應與之呼應、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先行先試”的創新推進,將是決定我們能否合格地應對挑戰、掌握機遇的“關鍵一招”。推進“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在總體“路線圖”下還要配之以多輪“最小一攬子”的改革“時間表”設計。今年于財稅領域業已于8月1日在全國鋪開的“營改增”改革,勢必倒逼整體的財稅改革和與之聯動的多方配套改革。
客觀地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元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在新起點上的新動力仍然雄厚,但大部分的動力是以潛力形式存在的,要如愿地使潛力釋放、真正實現增長模式轉變、質量與幸福感提升,必須義無反顧、“壯士斷腕”般地推進和深化歷史性的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