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收購諾基亞
軟件和硬件的分界在哪里?答案是,這已經無關緊要。谷歌以125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而微軟以70億美元收購了諾基亞手機業務。目前,我們已身處一個真正融合的世界中,形式和功能之間的差異已不復存在。軟件就是硬件,硬件就是軟件。這就是一切。
黑莓以往曾進行過嘗試,但從未達到這樣的規模。今天,只有兩個移動生態系統獲得了繁榮發展,這就是蘋果公司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我們正目睹其他廠商的衰亡和重組,諾基亞、微軟、HTC和黑莓是其中的代表者。
未來將會發生什么?以下是5點預測:
1.規模將比以往更重要
建設移動生態系統是當前時代的大規模工業項目,相關公司需要具備工程、編程、傳播和營銷等能力。蘋果公司非常善于這一任務,而谷歌的落后差距也不大。谷歌采取了不同做法,將Android系統大范圍授權給其他廠商。
通過規模效應,生態系統的建設成本將被分攤至數千萬,甚至上億臺設備。這也解釋了為何黑莓在發布新款手機后凈利潤率由正轉負,而蘋果公司的凈利潤率則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有趣的是,過去12個月,諾基亞的研發預算比蘋果公司的42億美元還要高13億美元。
然而,目前所需的是另一種規模,即規模化的能力。這意味著每家公司都需要在業務的各個方面做得更好。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移動,谷歌加強了硬件業務。三星已被證明是營銷大師,但仍缺乏自己的軟件平臺。蘋果公司則更新了多年來幾乎未變的軟件和服務平臺。
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的交易很獨特,因為兩家公司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不是非常突出。諾基亞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正在滑坡,2013年上半年僅為3%。微軟能否扭轉該業務的頹勢?實際上,微軟近期剛剛為Surface平板電腦的促銷活動進行了9億美元資產減記。
2.谷歌和三星之間的攤牌
當前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谷歌和三星之間的關系。目前,兩家公司可以和平共處,并同心協力使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達到79%。至少現在,谷歌和三星仍需要對方。
不過這樣的關系能維持多長時間?今年3月我們已看到了一些跡象,當時三星在紐約的Radio City Music Hall發布了新款手機。微軟和谷歌通常在這里舉辦發布會,而目前三星的名字也與之聯系在一起。
三星正試圖與英特爾合作開發自主操作系統Tizen,不過這款系統到目前為止尚未成熟。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使該公司在硬件領域不必再依賴三星。而對三星來說,目前仍缺乏可替代Android的操作系統。預計三星最終將自主開發或收購操作系統。
3.競爭來自亞洲廠商,而非歐美廠商
黑莓、諾基亞、HTC,3年前,這些公司是智能手機市場強大的參與者,擁有很大一批用戶,都能對蘋果公司和Android生態系統發起挑戰。
然而在研究未來的競爭形勢時,最好將這些廠商拋在一邊。黑莓目前希望出售公司的部分業務,HTC正陷入財務困境中,營收同比下降了22%。
我們可以關注這些廠商:華為、聯想、中興和中國無線。實際上,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2012年曾一度排名第三。這些廠商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們面向新興的智能手機消費者,即中國消費者。盡管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快速發展,但目前中國只有不到一半的手機用戶已經上網。
這些公司大部分選擇了Android平臺,并可能繼續基于Android進行開發。不過兩年之后,中國無線旗下的酷派對市場的影響力可能就會超過新的黑莓。從長期來看,這些公司將有潛力與蘋果公司和谷歌競爭。
4.開發者失去話語權
除非微軟推出真正可以替代iOS和Android的平臺,否則軟件開發者將繼續失去市場上的話語權。開發者將別無選擇,只能在這兩大平臺上開發。這將進一步加強平臺的實力,而Windows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5.網絡是最終贏家
近期,Verizon通信以1300億美元收購沃達豐所持Verizon無線股份的交易沒有受到太多關注。Verizon通信愿意支付如此高的價格有其道理。隨著生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移動運營商將有機會向用戶提供更多數據服務,而建設移動通信網絡,進入運營商市場的門檻仍然很高。
在一個全面整合的世界中,優秀的硬件和優秀的軟件帶來的區別將不會太明顯。無論微軟未來有何表現,我們都將看到網絡中的數據流量越來越大。
《華爾街日報》網絡版
關注H7N9
中科院高福課題組5日在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闡述了在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跨宿主傳播機制研究上取得的新突破。
今年2月暴發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重配病毒,對禽類不致病,感染人卻會引起嚴重呼吸道疾病。截至目前內地共報告134例確診病例,致死45人。高福率領的課題組關注了最早報道的兩個毒株,“安徽株”和“上海株”,發現“安徽株”既能結合禽源受體,又能結合人源受體,而“上海株”卻偏好性地結合禽源受體。這充分解釋了“安徽株”由于獲得人源受體的結合能力,使其具備了在人群中普遍流行的可能性。
目前科學家認為,此次暴發的H7N9禽流感病毒具備有限的人際傳播能力,并推測,由于H7N9病毒仍然具備強結合禽源受體的能力,而人呼吸道上有很多帶禽源受體的黏液素束縛住了病毒的擴散,使得H7N9病毒無法有效傳播。H7N9病毒的變異必須被密切關注,做好監測檢測工作,因為某些突變病毒一旦喪失強結合禽源受體能力,而繼續保留人源受體的結合能力,就有可能引發流感大流行。
《北京青年報》
中科院博士后學術年會
9月5日,第五屆中國科學院博士后學術年會暨“科技創新助力中國夢”學術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玉泉路園區舉行。來自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及高校科研單位的68位博士后報告并分享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現場140余位博士后參會并深入交流。
中科院院士鄭度與參會者分享了自己從1959年以來在干旱沙漠、青藏高原、南方坡地等區域的科研考察經歷,并建議博士后們不斷地深入實踐,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并創新理論、反哺實踐。
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博士后聯誼會、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連軍在會上指出,中科院是全國博士后制度的發起單位、建議單位以及實施單位,博士后群體已經成為高層青年人才的重要來源,中科院的博士后制度體系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據悉,中科院現有在站博士后4000人,約占全國在站博士后的十分之一。
《中國科學報》
“深度撞擊”號
美國宇航局(NASA)的“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如今有了大麻煩。這架探測器在8月11日至8月14日期間與地球失去了聯絡。該項目主要負責人、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的Michael AHearn表示,當前的指令是讓“深度撞擊”號探測器處于休眠狀態,或者說安全模式,然而這種嘗試并沒有成功,該探測器現在處于失控狀態。當“深度撞擊”號探測器的任務延展為觀測彗星以及擁有系外行星的恒星后,研究人員將這項任務重新命名為Epoxi。
工程師已經追蹤到問題的根源在于重置探測器計算機遇到的一個軟件通訊的小故障。他們現在正想方設法使“深度撞擊”號探測器重新恢復運行。
研究人員正試圖與探測器進行通訊,但他們必須首先搞清“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如今最有可能在什么方向,以及是否要向探測器的高增益天線或低增益天線發送信號。
項目科學家正在爭分奪秒地展開工作,這是因為“深度撞擊”號探測器的電池完全依賴于太陽能板提供的能量。如果探測器上的太陽能板恰好指向一個能夠接收到部分陽光的方向,則電池還可以持續工作幾個月;然而一旦太陽能板指向一個遠離太陽的方向,電池可能在幾天內便宣告“死亡”。AHearn指出,如果電池不再工作,“深度撞擊”號探測器便再也“活不成了”。
AHearn表示,這次事故造成的一個重大傷亡便是科學家沒有收到任何由探測器發回的有關ISON彗星的圖像——“深度撞擊”號探測器原計劃于8月造訪該彗星。在投入太陽的懷抱之前,這顆冰凍的太空巖石原本會于秋季在太陽系內側上演一場精彩的表演。
“深度撞擊”號探測器于2005年1月12日發生升空。這項史無前例的“炮轟”彗星計劃始于1999年11月1日,在2005年7月4日撞擊彗星之前,“深度撞擊”號走過了4.31億公里的漫長太空之旅,終于迎來了與坦普爾1號“親密接觸”的激動人心時刻。
撞擊器擊中彗星的彗核后,會在其表面轟出“彈坑”,使其內部物質暴露出來供研究。據預測,撞擊會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塵埃等濺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個大“焰火”。
科學家們認為,彗核中含有太陽系初生時遺留的物質,希望借助此次撞擊對太陽系誕生的過程有更多了解。NASA專家表示,當年的這次撞擊不會改變彗星的軌道,也不會對地球構成危險。
《中國科學報》
“超級地球”
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消息稱,德國的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太陽系附近有三顆“超級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這三顆行星圍繞天蝎座的一顆恒星運行,距離地球僅22光年。按照天文單位計算,堪稱與地球是鄰居。
英國《太陽報》報道稱,這三顆剛被發現的行星擁有適宜的溫度,而且有液態水,這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天文學家稱,這些行星屬于天蝎座格利澤667C恒星的“宜居帶”。
科學家稱,行星上此前可能存在著海洋和湖泊,而且還存在成分復雜但穩定的大氣,包括對生命最重要的二氧化碳和氧氣循環。
研究團隊對位于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光譜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確認這3顆處在“宜居帶”的行星公轉周期分別是28天、31天和39天。
格利澤667C是天蝎座三恒星系統格利澤667中的恒星之一,這顆恒星距離地球僅有22光年,質量為地球的兩倍,這是目前科學家發現的宜居地帶中質量最低的一顆恒星。
《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