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遠烘
談到“書感”,一般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談到某名編輯時說“他的書感不錯”,這里的“書感”指的是編輯“編書的感覺”不錯。而另一種是當我們拿到一本書時說“這本書的書感不錯”,這里的“書感”指的是“書給人的感覺”不錯。本文所討論的“書感”,指的是第二種。
美術書對“書感”的要求比一般的圖書要高,因為它的受眾是對美受過專業訓練和有高要求的人。如果一本書的“書感”太差,即使這本書的內容不錯,讀者也會忍痛割愛;假如有不同版本的書,讀者肯定要挑“書感”好的那本書。可見“書感”對于美術書之重要。然而“書感”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美術書的“書感”具體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呢?
首先是開本。開本給人第一印象,是笨重還是精致?是厚實還是輕飄?是大方還是小家子氣?對開本的感覺,就像是對一個人身材的感覺,是第一印象的直覺判斷,它決定著對書的風格、品位的判斷。此外,開本還決定著用途。是用以典藏的?還是讓人臨摹的?或者是供人閑時隨手翻翻的?是放在書架的?還是可以放進行李箱甚至是口袋的?美術書由于其用途的多樣性,開本也比一般圖書要多樣,大的有8開的,方的有12開的,也有普通的16開、32開的。一般來說,大的開本顯得大方,普通的開本顯得實用。當然,做成多大的開本,要視使用的具體情況而論,不能一言概之。以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三套齊白石畫冊為例,《北京畫院秘藏齊白石精品集》主要是供珍藏、欣賞和臨摹的,因此做成8開精裝本,給人的“書感”比較端莊、大方。《草間偷活——齊白石筆下的草蟲世界》既可供人學習,也用于欣賞,因此以16開精裝本設計,頁碼較多,顯得典雅、厚重。而16開平裝本的《北京畫院秘藏齊白石精品集》,主要是給初學者和書畫愛好者隨手翻閱的,因此開本較小,頁碼也較少,可以讓人放在口袋中隨身攜帶,顯得輕便、實惠。這三套畫冊的開本設計與用途吻合,“書感”做得相當不錯。
其次是封面。書的封面就像人的臉,“書感”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封面設計的好壞。美術書的封面設計存在兩方面的誤區。一是由于美術書的圖片信息較多,因此往往容易在封面設計中濫用圖片,導致封面做得比較花,影響了“書感”的品質。二是片面追求設計感或者品位,“設計”元素過多,使人感覺到設計“冗余”,有畫蛇添足之感。而片面追求品位,或片面追求簡潔,又可能失去必要的信息傳達。因此,這個“度”的把握相當重要,如同作畫一樣,做到添一筆太多、減一筆太少,才是最好的。目前,對于美術書的封面設計還有一個不好的傾向,就是片面地追求“典雅”的風格,不管是否與書的內容相符,一律往這個流行的模子上套,以為這才是美術書所追求的好“書感”標準,形成千人一面的簡單化傾向,這是非常可笑的。其實藝術的風格多樣化,封面設計的風格也應該多樣化,并不是唯有典雅才是唯一美的。你可以設計得素雅,也可以設計得艷麗,關鍵要看是否符合書的內容,力求“濃妝淡抹總相宜”。此外,封面設計中的書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的文字大小、位置、字體,以及是否要配圖、如何配,也都是很重要的。在美術書的封面設計中,最經典的案例莫過于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系列叢書,這套叢書以單純、顯眼、喜慶的紅色作為硬殼封套的用色,紅封套上畫家的名字用書寫體燙金黃字印刷,整個封面設計簡潔大方,被業界戲稱為“大紅袍”,已經成為一種品位和品牌的象征。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去體會和學習。
再次是用紙。用的是厚的紙,還是薄的?硬的還是軟的?白的還是灰的?反光的還是亞光的?這些也非常考究。紙的感覺不僅體現出“面相”,還決定“手感”,而“面相”和“手感”都是“書感”很重要的方面。此外,用紙還決定印刷質量的好壞,而印刷質量對于美術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油畫應該用硬的、白的紙,這樣色彩的層次能印得細膩、準確。而國畫應該用軟的、灰的紙,這樣更接近我們對國畫的傳統印象,顯得更有品位。當然這只是從大的感覺去說,具體用什么紙印刷,還要結合印刷的質量等方面去選擇。一般來說,用硬的、厚的紙做出來的“書感”顯得大方,用軟的、灰的紙做出來的“書感”顯得雅致。
最后就是版式設計。版心多大?用什么字體、字號?行距多少?圖文如何排?要不要加裝飾?全彩還是單色?這些因素也都決定著“書感”質量。作為美術書的版式設計,對圖文關系以及圖片的大小處理最為關鍵。在圖文關系上,圖片放置位置、大小決定著版式的美感以及閱讀的視覺感受,這些都需要準確把握。對于畫冊設計,是一頁一圖,還是一頁多圖?是單面有圖,還是雙面有圖?這些都會導致不同的“書感”。而關于圖片的大小處理問題,對于美術書來說,圖片當然要放得大才好,因為圖片夠大,才能看得清楚作品的細節,讀者也能獲得更多的作品細節信息。不過,圖片也并非越大越好,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武藝》油畫作品集,由于其作品本身不大,基本上為50cm×60cm的尺幅,因此,該書12開本的幅面,作品只占到四分之一的版面,符合對其作品的直觀感受,顯得空靈、別致,是一個可供借鑒的案例。
知道“書感”是由哪些因素構成的,如何才能設計出好的“書感”呢?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考慮。
一是由書的用途決定開本。美術書主要有臨摹、欣賞和典藏三種用途,這三種用途基本混合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但是明確書的用途的主要訴求,設計開本時便有了依據。如果是供人學習、臨摹的美術書,開本和圖片卻弄得很小,讓人如同隔靴搔癢,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有好的“書感”;如果是讓人消遣的美術書,開本卻做得太大造成浪費,也不會有好的“書感”。
二是由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決定版式。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習慣,美術書的讀者區分,除了可以從年齡、性別等方面去區分,還應從專業上作區分。版式設計時,要針對這些因素做出符合其閱讀習慣的版式。比如說,油畫類的圖書,版式做成右起豎排的中國傳統印刷排版形式,不能不說是張冠李戴。此外,對于給人欣賞、典藏的圖書,讀者在閱讀習慣上往往會追求美感,如果版式做得像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其“書感”也不好。給人消遣、休閑的圖書,圖文又排得密密麻麻,這也與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相違背。因此,在設計版式時,編輯要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
三是由作品的風格決定設計風格。美術書主要有畫冊、教材和期刊等種類,作品一般由單個藝術家或多個藝術家組成,不管是單個藝術家還是多個藝術家,其作品總有一定的風格傾向,作為編輯,首先要準確把握這種風格傾向,根據其風格傾向的趣味做相應的設計。脫離書中具體作品風格的設計,是外在的、強加的,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會有好“書感”的。
四是做出書的生命和靈魂。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生命和靈魂,所謂的“書感”,其實也是指書具有生動活潑的生命和靈魂。作為書的編輯或設計者,如果能領悟到這一點,根據每本書的不同“性格”賦予其生命和靈魂,才能做出有良好“書感”的美術書。而要做到這一點,編輯就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修養,積累經驗。所謂“功夫在書外”,這不僅需要編輯有獨特的眼光,還要有良好的藝術感悟力和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
美術書是一種特殊的書籍,它作為藝術作品的載體,由于讀者的專業性,對“書感”的要求較高。同時,美術書也是一般的圖書,編輯美術書的規律和要求,與編輯其他圖書的規律和要求并無太多的不同。對于美術書“書感”設計的道理,同樣也可以運用到對其他圖書的編輯和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