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柚子
癡情的人懂得欣賞,欣賞是一種養育,養育另一個人的優點。
四月南京,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不僅帶來了舞臺劇《賈寶玉》,還帶來兩場演講,其中一場的主題讓人好奇:癡情的人是有福的。癡情不是我執么,癡情不會很痛么,為什么是“有福的”?
在秦淮河畔的咖啡館里,林奕華從當下最熱的綜藝節目《我是歌手》說起,并播放了當晚節目里辛曉琪唱的《味道》。這首歌結束后,導演說他一直在觀察大家,發現至少有一半的朋友沒有認真聽。現場一個女孩說,她需要一點時間進入狀態。林奕華又犀利發問,“這樣的時間你希望誰來給你?”
坐在后面的我,被這個問題驚到了。其實無論做什么,只有全心投入才能有所獲得,我們卻總希望外在為我們創造最好的條件,希望我們的欲望被刺激出來。
這跟愛情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想要一個完美愛人、一個完全符合要求的伴侶,并且那個人要對我好,要吸引我,要讓我有安全感等等。這些外在條件都滿足了,我才愿意相信一個人,投入一段感情。
如此苛刻的條件,無疑是自我局限。不打開自己,接受一個人的靠近,又如何才能深入了解對方,發現對方的精彩?我們都成了膽小鬼,懷疑愛情,根本又在于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一份愛,因而不斷索要證明。
人離不開集體意識的影響和塑造。現代媒介無論是廣播、電視、網絡,追求的都是如何刺激眼球,奪走受眾的注意力,讓人們無意識地跟隨。他們成功地營銷了自己的觀念、產品,受眾成功地殺掉了自己的時間,越來越不愿主動投注注意力,比如讀書,比如跟一個人面對面傾心而談。
“我們總是需要話題,需要外界的刺激,而不是向內在尋求。”這個現代人生活中的通病,若是換到感情里,就是我們總希望別人喚醒我們的愛,需要別人的給予,卻不愿從內在激發本來就擁有的熱情。
林奕華還給大家看了《戀人絮語》的結尾。在這部他改編自羅蘭·巴特同名作品的舞臺劇中。黃耀明妖媚地唱著《味道》,許茹蕓深情地唱著《如果云知道》。將兩首歌如此拼接,反復吟唱,不知導演的用意,我卻聽到兩個人都躲在自我世界里,呢喃、呻吟甚至嘶吼,他們都不愿打開心扉,面對真實的對方,也不愿面對深層的自己,只在情緒和自己的想象世界里自憐。就像林奕華一開場提到的,失戀的情歌大多都是在自憐。
在《戀人絮語》中,林奕華還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死亡是一個人可以對感情付出的極致么?”第一次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想應該不是,對感情投入的極致更可能是:最大限度地付出,這個付出不是對一個人如何如何好,而是全然信任對方,給予足夠的欣賞。
癡情的人懂得欣賞,欣賞是一種養育,養育另一個人的優點。我理解的愛,不是找到一個完全合適的人再去愛他,而是在了解一個人的過程中,慢慢發現他的好,當然也會知道他的欠缺,然后選擇欣賞和愛他。這樣的欣賞和愛便是滋養,而這需要癡情地投入和投入的勇氣。
那么,無論愛情的結局如何,你都會得到一份深層的滋養,成為有福之人。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