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到底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 郭子威
有些時候,你發現某大公司和你進入了同—個競爭領域。先別自亂陣腳。
首先我們耍弄清楚,大公司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由若干個事業部>大部門>中小部門>項目組構成。我們品頭論足說××公司的產品做得很好,其實是某幾個項目組實力非凡。如果不與他們正面對抗,其他組做產品也就是60出頭的平均分。難道你連產品70分都沒有自信?沒這自信你還做什么?
然后你應該看看做這個項目的部門,主營業務是否和該項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由于野心的驅動,部門主管常常會批準一些和主營業務關系不大的,想象空間又很大的項目,妄想別錯過金礦。然而這只是投石問路,主要的資源仍然在主營業務線集中,更不可能忍受平緩的增長曲線。外界看見“××公司悍然進入××領域”……只有做這個項目的團隊甘苦自知,時間緊/期待高/投入少/管理制度別手,不掛基本上不可能。
大公司的資源多。能集中調度以提高利用率,但家底再殷竇,也經不起攤薄到每個項目上。即便項目經理搶到了(勉強夠用的)公共資源,還得面對分配資源的隨機性問題。由于公共部門采用派單制,大部分人員既無法全程參與,也很難真正融入項目組里邊,“應付了事”的心態極為常見。
同時,大公司對新業務往往缺乏耐心和遠見。老板畢竟不是天網,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對新拓展的業務,一旦超出了其成功經驗領域,只能靠KPI來判斷項目前景,即階段性的項目考核。若不能看到短期數據利好,則支持度快速下降,資源供給減少,方向盤立刻打到一條名為“黃泉”的路上。預見到滅頂之災又會干擾項目經理的判斷,往往使些目光短淺,飲鴆止渴的爛招出來。
大公司在新業務態度上的軟肋,根子還在公司高層身上。所謂高層,最低也是管轄幾百人的大員,行政事務纏身,無法專注于業務。故而對于市場拓展,大部分高層混合了視野狹窄與剛愎自用這兩種特質。即使新項目能夠得到高層支持,這支持也是一把雙刃劍,他會給你喂足糧草,釘好蹄鐵,同時也給你戴上嚼子,圈定方向甚至策略。那么高層指定的方向策略出錯呢?恭喜,項目掛了。長官意志令如山,最怕長官是外行。
總之,在大公司里做產品的雷區多多。與內部環境作戰所使的力氣,往往占到血槽的2/3強,只留下不足1/3去對付市場。它抄你,不見得就打得過你。它是個大家伙,但也喜歡把兩個腳拇指綁起來走路。在多數情況下,大公司的新項目只是全身掛滿鉆石鐐銬的虛弱巨人,被活活抄死抄殘多半說明你太遜色,而不是大家伙太兇惡。
鯊魚進不了的游泳池 陸怡
對于創業者來說,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這個問題,應該在決定創業之前就想清楚。有經驗的創業者在決定創業前,一定會做SWOT分析(企業戰略分析),來思考如何應對潛在對手的競爭,其中就包括來自大公司的競爭。
通常,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有優勢,而創業公司則在決策速度和高效執行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如果創業公司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其能夠彌補資源和品牌的劣勢,那么創業公司是有機會打敗大公司的。
這個觀點說起來很美好,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方面具有的絕對優勢,使創業公司很難通過自身優勢與之抗衡。此時,選擇創業方向很重要,要讓大公司不愿意抄襲,或者讓它的資源和品牌優勢不容易發揮出來。
怎樣能讓大公司不愿意抄襲呢?很簡單,挑一個小一點兒的目標市場,因為目標市場有多大,就決定了將面臨的競爭對手會有多強。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如果你的目標用戶上億,就算大公司剛開始沒有注意到。但總有一天會發現,并成為你的競爭對手。相反,如果你的目標用戶只有幾百萬,對方往往會覺得市場太小,不值得投入。有很多創業公司會選擇做一些小工具服務特定客戶,利潤也很不錯。但這些利潤大公司看不上,所以不愿意涉足。
當然,大部分創業公司都希望做一些有大量目標客戶的產品。這時就應該選擇那些讓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優勢不容易發揮的產品。
有些移動應用就屬于這類產品。對大部分移動應用來說,做一個App,只需5到6人的團隊。而大公司無法單純通過加大人員投入的方式加快開發速度。有時投入了過多的技術人員,可能反而由于內部溝通成本太高,導致產品研發速度變慢。此外,有些移動應用通過口碑傳播,幾個星期內就可能積累百萬級別的活躍用戶。而大公司即便有很多營銷費用,也“有力使不上”。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對不同產品的“殺傷力”是不同的。
比被抄襲更可怕的,是被排擠出市場 王學強
商場確如戰場。當同樣一款產品或服務,在爭取具體市場用戶的比拼時,可能確實比較“血腥”。但無論你如何用心良苦,也改變不了用戶是上帝并擁有最終選擇權的道理。所以商場戰爭最重要的心態是:我們是否擁有讓用戶最終愿意選擇的產品或服務?
市場看似是公平開放的,但市場也會因人而割據壟斷,這種情形下,大公司比創業公司更具發言權。任何產品或模式一旦投入使用,都只有一定程度上的技術保密,很難不被“抄襲”。所以重點應放在防范產品或服務如何不被排斥在市場之外。
由于創業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創新產品,更能優先解析市場模式,所以擁有優先占領市場的機會。如果還能在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價格上合理化演進,那么即便出現惡意競爭的排擠,也可通過法律途徑保障。
但如果只是好想法,并無實力實現,而由大公司憑借實力實現了,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本質上,你在大公司成就了該方向上的價值,對社會而言,這也是種積極的貢獻。
這時,謀求合作也未嘗不可。這里的合作是一種廣義上的說法。創業者可以試著尋求另一家大公司看其是否有興趣收購自己的產品,或者借助大公司的平臺進行更有效的宣傳,也可以與對手談判,讓產品的定位各自有所差異。另外,大公司的一些好想法,創業者也一樣能夠進行抄襲。市場足夠大的話,合作共存、和諧雙贏的局面也不是創業者不能接受的。
此外,我們要相信世界上有很多好想法,你能想到。別人也能想到。即便是專利,也是有期限的,這是人類進步的原則,不應為了私利,據價值為己有。
抄襲偽命題 潘曉良
如果只顧著在大公司下游撿錢,雖然短期內可能會撿到一些,但早晚這些錢都會被大公司收走,這時不要怪它們抄襲,其實是你“擋”了它們的路了。所以我認為應對抄襲的關鍵是,你要比大公司站得高、看得遠。
我曾經去硅谷拜訪過一位創業者,他的公司還處于初創期,團隊一共只有3個人。這位創業者告訴我,他的項目正在東部的贊城嘗試。這引起我極大的好奇,為什么要在費城嘗試?在硅谷附近不是更方便嗎?
他說硅谷周圍特別容易被人發現,而且他擔心的并不是大公司抄襲,而是其他創業公司的抄襲。或者從某種程度上講,他根本就不擔心大公司抄襲。因為大公司的速度不夠快,反而是小公司的效率更高、更容易抄襲。你看,人家在創業初期就未雨綢繆了。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是偽命題。世界上本身充滿了抄襲,喬布斯抄襲了施樂的圖形界面,之后又被比爾·蓋茨抄走了。但這不就是互聯網的開放性嗎?如果大公司不抄襲你了,能保證其他的創業公司不抄襲你嗎?
“抄襲”這個問題,就如同小孩子打架,別人給你一拳,你就不會打回去嗎?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創業公司站得不夠高、拳頭不夠硬,而且也還不知道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