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杰
2013年7月20日,北京保護健康協會會長張熙增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北京老年宜居文化協會與房山區河北鎮黃土坡村共建“精神文明單位”的成立大會,并向黃土坡村域內的北京萬家幸福養老院捐贈了他撰寫的圖書《醫學專家談中老年保健全書》,以及他與王躍慶合著的圖書《生活急救一點通》。
張熙增會長是我的老大哥,是我在1980年相識的老朋友。那時,他擔任北京市政府文教辦公室主任,有主任醫師的高級職稱。他出生于193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醫學系,在50多歲時,才從“文教辦”調任到“紅十字”會,擔任北京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
張熙增是一位永葆青春的人。他在主持北京市紅十字會工作期間,創建了北京市紅十字會999緊急救援中心,引進、合作創辦了國際(SOS)緊急救援中心北京中心,創辦了“北京紅十字會衛生救護培訓中心”統一課程。統一教材、統一考核、統一發證,開展了群眾性急救員的培訓工作,啟動了到2008年奧運會北京市民每80人有1位群眾性急救員的“自救互救工程”。建立了“備災救災中心”、“宣傳教育中心”,啟動了“備災救災工程”、“社會服務工程”、“青少年道德教育工程”,促進了北京市紅十字會工作的發展。主編了《自救互救》等多部醫學科普書籍。
張熙增在政府工作時,曾參與120急救中心的創建工作,看到由于體制的原因,導致了一些弊端的存在。他想在紅十字會創建999緊急救援中心,以此來解決這些存在的弊端。
“說話容易,辦事難”,籌建之初,他處處碰壁。后來,他覺得首先應該申請個急救號碼。當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規定的職責是“救助”“救護”“救災”,三救的諧音是999;其二,那年恰好是香港回歸,當時香港的急救號碼是999,正好響應了當時的回歸形勢。于是他想到了“999”。他用這兩個原因說服了相關部門的領導,2001年5月18日,999電話號碼正式開通。
張熙增退休以后不但沒閑著,而且是馬不停蹄地忙著建立了一個群眾性社團組織——北京保護健康協會。他們的基本宗旨就是要積極推動現在的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化,使我們廣大的老百姓逐步地做到不生病、少生病、生輕病,盡享天年,無病而終。
什么意思呢?按張熙增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在的醫學是以治病為主,它的核心是疾病,關注的是看病、找病、治病;而‘健康醫學是以健康為中心,關注的是人的健康。實際上,醫學第一條應該是搞健康,第二條才是治病。不過現在第一條做得不夠,主要是做第二條,因此,有必要成立這樣一個機構,大力宣傳疾病的早預防,呼吁全民要重視健康、追求健康。”
“雖然我已經退休,但我覺得自身的資歷和經驗不應該這么閑置下來。老人的人生閱歷是一筆財富,應該做到老人資源再利用。每個人不管是在任還是退休的,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為社會作貢獻,否則便與蟲蟻無異。”這位74歲的老人如是說。過去,他擔任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是國家發工資,而現在擔任的保護健康協會會長是資金自湊、房屋自租,他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的“中國夢”。
張熙增于2013年7月10日又成立了“北京保護健康協會抗衰老專業委員會”。 他在成立大會上指出:人體免疫系統和健康長壽密切相關,面對病人及醫療費逐年地增加,除了治病以外,關鍵還要設法減少疾病的產生。養生觀念既含科學知識,又有哲學道理。但現在社會上的養生抗衰老知識講的有些偏頗,因此成立“抗衰老專業委員會”,充分發揮協會養生抗衰老方面專家的作用,以此為大眾正確傳播健康養生之道。
在當今世界,人類從未如此重視自身的健康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健康”,這說明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健康是人類社會的第一資源、無價資源,沒有健康一切等于零。
張熙增說:“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現在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原因。過去的疾病是由于像傳染病、病菌、病毒,還有一些原蟲造成的,現在這種疾病幾乎是沒有了。主要是由生物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心理因素等不良的因素造成的,例如像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癌癥等。”
目前,不論是國家、醫院還是個人,對于健康的投資絕大部分用于疾病的治療。而現代研究證明,影響個人健康的因素取決于4個方面:遺傳對健康的影響占15%,社會環境的影響只占7%,自然環境的影響占8%,醫療服務保障也只占8%,還有60%是什么呢?張熙增認為,主要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影響了人的健康。
如何排除這些疾病呢?
他簡單地總結了八條:第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理要健康。首先要不著急、“慢半拍”,要戒除“惱、怒、怨、恨、煩”。
第二,飲食要合理、營養要平衡。別吃得太多、太好,營養過剩會造成一些疾病,吃進去之后代謝不完就堆積在身體里面,造成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等這些慢性疾病。要保持吃“七分飽”,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少吃動物性食物。
第三,吃的東西要有粗有雜,不要單純吃一種食物,要適量運動,動靜結合。要保護大腦,加強睡眠,每天必須保證有半個小時非常安靜地、啥問題都不想地“呆”在那兒休息一會兒。
第四,要保護大腦,加強大腦的營養,像核桃、菠菜等這些食物都是加強大腦營養的。
第五,要崇尚道德,關愛他人,道德要健康。要一日一愛,每天做些好事。這樣做對你的心態是有好處的。
第六,要恬淡虛無,知足常樂。
第七,生活要有規律,每天的時間安排要恰當。(張熙增現在每天晚上9點半睡覺,早上5點半起床;起床后他有一套自我按摩、自我保健的辦法;8點吃飯,9點上班。自己覺得精力比過去更充沛了,尤其是大腦比過去更清醒了)。
第八,養生保健之防病治病,健康和醫療,是同一個范疇中的兩件事。精神也不是萬能的。不能光有健康沒有醫療,你得了病還要去看病,要防病、看病,養生、保健結合起來。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張熙增感慨地說,健康促進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任重而道遠。自己上學的時候,蔣南翔提出要雙肩挑,讓他們既干業務又干行政,當時自己還不太理解。如今,實踐促使他沒有從事,或沒有完全從事醫學,而是走向了健康研究、健康教育和健康宣傳的道路。
他堅定地說:“我們一定要把這條道路走下去。”他要動員全民族的人為健康儲蓄、健康保值、健康增值,努力實現健康工作到80歲,幸福生活超過百年的理想!
我深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