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

3月17日,新任總理李克強回答有關勞教制度的提問時說,“中國勞教制度的改革方案,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年內有望出臺。”這是到今天為止,中國最高層官員對于勞教制度的最明確的表態,而且給出了“年內有望”的時間表。
我想,會是哪些部門在“研究制定”勞教改革方案呢。以前有這樣的規矩,“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后,交全國人大“認可”。勞教制度就是當年國務院“研究制定”,交全國人大認可的。但這個辦法的弊端太明顯了。現在,應該“開放立法”,不僅向專家開放,也向普通公眾開放,向網絡開放。
假如開放的話,據我所知,會有人提出“廢除”而不是“改革”勞教制度。他們的理由是,作為一項可以限制3年(甚至4年)人身自由和強制勞動的“制度”,竟然能夠在公安部門一個院子內完成,這明顯不合法。假如保留原來的勞教的功能,讓其程序合法化,例如,納入司法裁判的統一軌道,但也去掉了勞教的本質——不經判決而實施,也就不是勞教了。不合理的,可以改,不合法的,應該廢。所以,還是說“廢除勞教”干脆。
當然,我希望廣義的改革包含廢除。無論如何這是可以討論的。何況,目前某些省已經宣布不執行這項“經國務院頒發、全國人認可的制度”了,也沒有聽說受到國務院的批評。這差不多就是事實上被“廢除”了。
當前,無論在民間和官方,勞教獲得的評價基本是負面的,甚至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形象。誰都不否認這項制度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正如10年前的3月17日,孫志剛因為沒有隨身攜帶身份證被“收容致死”,從而引起輿論沸騰,全國人大順勢廢除了“收容遣送條例”一樣,被勞教人士犧牲的自由和權利,也應該把實施了五十多年的勞教制度頂到壽終正寢。
收容遣送條例沒有了,不久的將來,“勞教”也沒有了。這當然是社會的進步。可是,不妨反思一下: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法治的進步需要以國民的自由甚至生命的代價來兌換。難道從法理上還不足以看出“收容遣送條例”和“勞動教養制度”的違法性質,以及對個人權利蘊含著巨大的危險嗎?不是的。這些法律的“違法性質”很明顯。我覺得,這首先是體制的惰性。因為這些條例的受害者總是平民,體制內人士幾乎不用擔心,所以它不會被體制自動糾錯。假使是涉及體制內的權利,例如福利房、特供商品、三公消費,并不需要等到法律,自動就保障了。
另一方面,特別不能忽視的,中國的法律制度和實際執行,常常是兩回事。勞教制度固然留下了惡政的空間,但把它搞到令人發指,靠的卻是地方官員的“主觀能動性”。
即便有了收容遣送法,也沒有規定逮住沒有身份證的同胞就往死里打。所以,也可以說孫志剛并非死于收容遣送條例,而是死于“潛伏”到公務系統的劊子手。即便有勞動教養條例,也沒有規定上訪、批評領導應該抓去刑訊,然后投入勞教。然而,唐慧等無辜人士還是被勞教了。說白了,法律修改了,并不意味著實質的進步,還要看體制是否能運行法律。就目前來說,一些政府和官員在他們認為需要的時候,往往不以法律作擋箭牌,而是直接裸奔了。
所以,關鍵是政府必須是向公眾負責的政府。否則,廢除收容遣送條例,廢除勞教教養條例,都沒有決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