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當下的電視節目呈現同質化現象,雷同節目層出不窮。電視節目需要多元化發展,這就要求主持人應做好合適的定位,在節目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本文從主持人自身素質與媒介環境之間的關系入手,結合相關案例進行具體分析,深入探討主持人角色定位問題,為明確主持人的媒介職能提供一定依據。
關鍵詞:主持人;角色定位;物化主持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9-0132-02
目前國內的電視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眾喜歡的電視節目出現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復制。比如隨著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熱播,全國興起了一股專業唱歌選秀熱潮,有“娛樂教父”之稱的湖南衛視不甘落后,接連推出《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等電視節目。這樣不僅浪費電視資源,導致節目質量不高,而且帶來收視疲軟等消極現象。如同美國學者麥克唐納對大眾文化的批判一樣:“…是商人雇傭技術人員創造的…,庸俗作家們利用大眾文化需求來賺錢…”[1]。在節目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吸引觀眾關注到自身的節目,這對于主持人來說是一項重大的課題。準確精恰的主持人角色定位能夠直接影響到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和觀眾的接受程度。觀眾鎖定某個頻道、某檔電視欄目,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對節目主持人的接受和認可。為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提升欄目的品牌效應,就必須準確定位主持人的電視形象。本文擬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進而探討電視節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對電視節目本身的影響。
一、主持人的“物化性”
(一)關于物化主持的內涵
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表現分為很多層次,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處理自我的個性意識與節目主題風格之間的關系。所謂好的電視節目,追根究底是能夠獲得觀眾認可,帶來視覺觀感以及提升審美享受的節目。這也是主持人在舞臺上的“物化”效果。何謂之物化呢?《莊子·齊物論》中說:“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這段話是成語“莊周夢蝶”的由來,講的是莊子與蝴蝶的一種交互變化與融合,我們暫且拋開哲學或文藝學的角度去探討物化的概念。如在節目中,主持人也做到個性化與節目風格的“物化”,那么“物化主持”不僅能滿足節目最基本的需求,還能更高層次的提升主持技巧。
主持人的物化性,強調的就是主持人與節目需求的整體融合。這里關鍵的一點就是主持人在演播室內的表現與節目要傳達給觀眾的理念是一致的。主持人在舞臺上要有一種意識,此時的“我”不是單純的“我”,而是一部分的自我意識與一部分節目要求之間獲得恒定量的“我”。物化主持,不僅不會湮滅掉主持人的個性,還會做好電視節目最后一關“把關人”的角色。馬克思說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有可能有個人自由。”所以說,這樣的物化主持反倒更有利于主持人在節目這個完整的信息體中實現信息傳遞與情感表達。
(二)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具體表現
主持人的穿著搭配、手勢語言都與節目的整體需求融為一體。當然目前的傳播手段、方式非常的多元化,有些主持人為了凸顯自己,過于明顯的強調個人化,使自己的“小我”凌駕于節目的內容訴求、風格定位這個“大我”之上,這樣造成了節目主持人面對節目態度上不夠謹慎,弱化了節目的傳播效果。比如東方衛視《東方夜譚》的主持人劉儀偉,在一期采訪陳坤的節目中,主持人問問題時會先設定一些答案,弄得嘉賓非常的尷尬。相比而言,一些蜚聲國際的著名主持人則會強調“節目為大”,比如美國NBC全國廣播電視網著名節目主持人湯姆·布羅考在登上《晚間新聞》的主播臺之前,被要求在節目中播讀廣告,他認為這有損自身形象,削弱節目價值,斷然拒絕,放棄了一個據說能使他的年薪增長20萬美元的機會[2]。因此在節目中,主持人從宏觀上要做到主持的“物化性”,即隨時的調整自我的狀態與節目需求之間的分寸。主持人只有找準自己在節目中的定位才能夠正確的審視節目流程,從而通過有效的控制和駕馭節目進程的方式,完成平等的大眾傳播。
二、主持人的“引入性”
準確鮮明的主持人角色定位有助于節目內容的展開,提高觀眾對于節目內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主持人有時更像是主人一樣,作為一名引路者、介紹者,讓觀眾能夠更快更好的融入到電視節目情境中去,也更利于傳達節目的整體意圖。
(一)主持人“演”的優勢
對于主持人來說,在電視節目中適當的演繹是一種高超的主持技巧。這種“演”,并不是類似于戲劇表演,充斥了過多的夸張情緒、動作和語言,戲劇中的表演是對于既定角色的一種主觀認知。而主持人的演繹則是一種“非角色表演”,因為他還是基于自我行為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更能感動人心的信息傳遞。
縱觀目前的電視市場,獲得較好反響的電視節目一般都要求主持人能夠從更人性化的角度考慮信息的傳遞。這樣的形式之下,主持人就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對自己的職業素養有更進一步的要求。融入演繹形式,對主持人的面目表情和語氣語調都是一種輔助作用。在節目現場,主持人與觀眾或者說是虛擬對象之間的交流都需要表演的技巧。這種類似于“獨角戲”的表演方式能增強節目的連貫性,同時也能夠使主持人在節目現場相對的放松,能夠更好的在鏡頭前表現自己。比如,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謝娜,在主持《快樂大本營》的時候總是會穿插表演的技巧,在一期訪問小沈陽的節目中,為了滿足小沈陽的愿望,謝娜與小沈陽即興的主持《新聞聯播》節目,謝娜用世界各地的“方言”,夸張的表情和表現方式給我們呈現了別開生面的主持形式,現場更是笑聲一片。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更凸顯與嘉賓互動的能力。
主持人在節目現場的表演,與其說是一種手段,不如說是一種增強節目傳播效果,完成節目進程的一種交際性能。
(二)適當引導,提升交流
節目主持藝術是一項團隊合作的藝術形式,主持人在臺前的藝術表現離不開幕后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主持人在節目中的組織和協調作用貫穿節目始終。主持人是節目的代表者、參與者、信息傳遞者,在節目中起到了串聯、引線的作用,最關鍵的一點是觀眾與媒體最直接的溝通對象便是主持人,這要求主持人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即作為重要的元素組成節目的一部分。主持人是站在臺前,以個體行為出現,代表群體觀念與受眾進行平等交流的人[3]。對于主持人來說,做到將媒體意圖與服務理念的貫徹實施,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信息傳遞的目的。
主持人要做到“言之有理”,使有聲語言的表達能夠更好的詮釋節目的內核,就需要主持人對話題進行引入,對嘉賓的情緒進行引導。比如齊魯衛視的《拉呱》節目,主持人小么哥和搭詞的工作人員在新聞事件報道之前先將事件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以一種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聊”出來,這樣便于觀眾對于新聞事件的接受和理解。
主持人能夠做到對話題的控制和引導,就能夠游刃有余的處理節目現場資源,不會出現“兩張皮”的現象,與觀眾的溝通才能更理想。
三、主持人要把握導向性
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沖擊,以及電視節目自身的深化改革,使得節目內容不斷豐富,節目形態也日趨多樣化。在這樣多元化的電視格局之下,主持人要成為節目與觀眾之間的橋梁,必須提升自身對節目的控制和駕馭能力,能夠張弛有度的控制節目的進程,實現正面向上的輿論引導。主持人在節目現場的把控指揮,不僅包括臺本上規定的走位和臺詞,更多的時候考校的是主持人在節目進行中對于現場的控制和駕馭能力。
節目主持過程中,主持人要依據主題形成矛盾沖突,但是一定要做到展開矛盾并且疏導眾人的意見。主持人要有一種價值取向和觀念引導,這就需要主持人善于使用手中的指揮棒,使整檔節目的傳播效果更加鮮明。比如說在《非誠勿擾》節目,有一期的嘉賓是一名“求包養”小伙子,主持人孟非雖然沒有立刻明確的否定嘉賓的價值觀,但是他啟發性的引導女嘉賓們對這個話題進行回答,當多數人不認同這種不勞而獲的價值取向時候,點睛式的呈現自己的觀點。對于主持人來說對節目現場的指揮,并不是刻意規范,而是通過一種有意識的話題控制,通過話題之間的語義聯系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這是對電視節目和觀眾負責任的表現。
主持人擁有的權力是媒體和觀眾賦予的。主持人在節目中表現出的價值取向、立場和觀念是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這就需要主持人在節目中傳遞積極、向上、樂觀、熱情的正能量,也就是要傳遞“真、善、美”。這是作為傳媒人的重要責任之一。如同《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所說的:“我想如果我們三個人還具有這個能力的話,還有能力去傳播主流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的話,我們是在用一種最能為廣大觀眾接受的方式把它呈現出來。[4]”在節目中,主持人有時候不需要靠有聲語言直接表達觀點,而是通過對問題的設置、與嘉賓或觀眾的互動及節目內容的編排上無意中體現的。主持人對于節目流程的控制和駕馭是工作能力的必然體現,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對于主流價值的肯定和宣導則更能體現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四、結 語
電視節目形態多樣化發展呈現出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這就要求主持人要根據節目對自身的角色定位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不管主持人個人的能力有多突出,在節目主持的過程中都要從“物化性”、“引入性”、“指導性”等方面入手,認真分析主持人在節目中的定位和表現形式,進而做到主持人定位于節目的定位風格相統一。另外,在節目中,主持人仍要敢于表達自我、展示自我、釋放自我。同時仍要做好對節目內容的控制和駕馭。筆者認為,只有明確的主持人角色定位,才能真正的做到與節目融為一體,互為促進,就能最大限度的釋放主持人的能量,促使電視節目煥發巨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黃鳴奮.大眾文化與媒介傳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 任遠.名主持人成功之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3] 吳紅雨.節目主持通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4] 郭紅.論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及個人價值取向的重要性[J].新聞界,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