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起投的余額寶,人均1900元的投資數字讓銀行家們嗤之以鼻,但恰恰是這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級用戶的聚合效果,撕開了不可動搖的中國金融機構第一道裂口。就像互聯網改變了零售業一樣,它也開始讓金融業的市場邊界變得不再清晰。
與其他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基金相比,余額寶不過是完成了一個流程上的小小創新,把基金公司的直銷系統與支付寶系統進行對接,然而前有“錢荒”的鋪墊、后有游離在理財門外的龐大用戶群的擁躉,成就了中國金融史上最快成長為第一基金的產品。
“如果國內監管環境進一步放松,余額寶限制因素減少,產品線相應豐富起來,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可能會加大。”建設銀行研究部在針對余額寶的報告中提出預警,“隨著未來支付寶公司引入更多的資產管理公司,推出更多的金融產品,加上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紛紛效仿的聚集效應,很可能對商業銀行的基金代銷業務造成一定影響。”
數量、規模,依舊是銀行最關心的事。事實上,無論產品類型還是交易總量,阿里金融都不足以動搖銀行或基金公司的根基。以互聯網精神玩金融,倒逼金融行業創新,但金融企業在技術上卻不具備任何優勢,才是讓銀行家坐不住的真正痛點。
“互聯網在技術上完全能夠替代商業銀行的功能并將徹底顛覆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務模式。”交行董事長牛錫明深知,技術往往會降低一個市場的成本,并能夠提供更多便利性,這是阿里有、銀行無的東西。
現在,阿里是一個管理著8億人消費信用的夢工廠。支付寶直接取代“匯”,余額寶借道貨幣基金占位“存”,小微信貸填補銀行不愿觸及的一部分“貸”,阿里信貸資產證券化也已開閘,整個系統運行起來,與銀行無異。
很快,互聯網金融的市場會變得擁擠。微信支付呼之欲出,對電商野心不死的百度醞釀“百度錢包”……銀行家們也會知道,這些“門外漢”給金融行業注入的最大價值是互聯網精神的活力,而不是短期經濟意義上的沖擊與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