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閆昭



2012年7月,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引爆了沉寂四年的選秀節目瓶頸,制造開播收看熱潮,一時間全民觀賽、社交網絡熱議成為集體度周末的一大盛事。眾所周知,此款火爆節目由星空傳媒旗下的燦星制作公司從荷蘭《The Voice of Holland》的英國版權代理公司購得節目版權。
幾乎原封不動參照原節目在中國“換湯不換藥”播出。
荷蘭好聲音VS中國好聲音
《荷蘭好聲音》
首播時間:2010年
播出平臺:荷蘭RTL4電視臺
節目制作人:馬克·德文克
節目靈感來源:矮子歌星VanVelzen-一位荷蘭著名的創作歌手和鋼琴演奏家,他曾公開宣稱:“我不要去任何選秀節目,我不愿意參與,也不想去。”他提議為了公平起見,讓評委背過身聽選手唱歌。就這樣,The Voice 基本確定了“盲選”這一要素,也確定了“聲音是這個節目的靈魂”的宗旨。
舞臺貌合:兩檔節目都是前后兩個舞臺,一個舞臺用來選手比賽,另外外場舞臺呈現選手家人、朋友狀況。
導師紅色轉椅材質相同。中國好聲音80萬天價座椅從荷蘭空運而來。
選拔規則相同:主創方并未采用選秀節目通用的選拔模式——海選。
荷蘭好聲音制作團隊中有大約10個人,專門尋找真正有特色聲音的人。他們在音樂學院、駐場酒吧,甚至是其他選秀節目中尋找,他們也會看 YouTube,看到合適的人便邀請來參加節目。
中國的好聲音也無海選環節,制作團隊飛赴各地主動尋找擁有好聲音的人選來參加節目。也有往屆參加選秀節目的“老手”。
比賽盲選轉椅環節相同——盲選階段,導師坐在紅色轉椅上背對選手,當聽到好聽動人的聲音后按下紅色按鈕即轉動座椅,面向選手。如果四位導師轉動座椅,該選手成功晉級,獲得反向選擇導師的權利。
導師制度相近:導師是節目重要的一部分。節目采取導師制而非評委制,因為導師不像評委那樣居高臨下,對節目的參與度更高。
荷蘭版 The Voice 第一季里,節目組邀請四男一女五位當紅明星,分別是荷蘭歌壇大姐大Angela Groothuizen、帥哥人氣組合Nick & Simon、矮人歌星 Van Velzen 和歌手Jeroen van der Boom。
導師互動:導師之間的逗樂和競爭氛圍十分吻合,言辭激越、竭盡個人之能事。
當荷蘭 The Voice 第一屆冠軍得主 Ben Saunders 在演唱《Use somebody》時,Nick & Simon組合之一就幫Jeroen拍了按鈕。
在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里,唱功獨特的吳莫愁演唱《Price tag》時,楊坤迅速幫猶豫不決的那英拍轉座椅。
中外冠軍:荷蘭>
第一屆The Voice 的冠軍 Ben Saunders原本是阿姆斯特丹周邊小鎮 Hoom 的一位紋身藝術家,開一家紋身館,身上涂滿紋身,人們都叫他“紋身本”。在獲得 The Voice 冠軍后,他成為一個有知名度、表演能力極強和唱片銷量成績優異的荷蘭藝人。他最近在波蘭也發行了新專輯,并打算進軍美國和英國。
中國>
梁博。1991年出生,在參加好聲音時僅21歲,他是一個話少也不愛笑的90后男孩,但歌曲的搖滾滄桑感讓不少老明星為之喝彩。在奪得《中國好聲音》冠軍之后,幾乎無商業活動與演出,而選擇考研路。如今梁博已經與節目制作團隊燦星解約,正在籌備個人演唱會。
主持人角色:荷蘭>
主持人擔任的角色屬默默無聞型,將場上時間交給導師和選手,只擔任場外采訪串場角色。
中國>
華少除了在場外陪伴選手家屬之外,其快速串場的播報語速被網友稱作“中國好舌頭”,并戲稱其是在“用生命賣涼茶”。圖為華少站在金蘭身邊為金志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