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敏

七月的第二周,仍舊是星期五。第二季《中國好聲音》高調歸來。除了上臺比拼的“好聲音”們,被網友稱作“那張漁網”的導師團隊表現(xiàn),也成為收視重頭戲。
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中國的音樂類選秀節(jié)目在節(jié)目形態(tài)和創(chuàng)意設計,內容品質和價值創(chuàng)新都有了很大提升。它吸引觀眾的不僅僅是聲音,還包括情感、個性、懸念、故事、勵志和夢想。這些元素構成了一檔高品質的節(jié)目。
離開熱鬧但永遠不屬于自己的集體主義,人們曾經一度埋頭“發(fā)展經濟”,而當技術進步,物質發(fā)展,我們是解放了還是束縛了?時代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還是使人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遠離真實的世界和鮮活的人生?
來不及思考,既然“財富”已被創(chuàng)造出來,先消費再說。
于是人們開始追逐稀缺,并將其與價值劃上等號。即選拔出來的選手要成為當前選秀市場上的稀缺品。
約翰·費斯克曾經說過:“共同生活共同經歷共同體驗,是一切群體狂歡的藝術基礎。”所以說,在非中心化、反權威,英雄缺席而普通人成為主角的后現(xiàn)代社會里,說到底,選秀是一種社會心理,是集體記憶的另一種投射。
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真人秀”節(jié)目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發(fā)展。直到1999年9月,大型電視節(jié)目《老大哥》在荷蘭誕生,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澳大利亞、德國、丹麥、美國等18個國家相繼出現(xiàn)了《老大哥》的“孿生兄弟”,競相Copy并不是只中國存在。
奇怪的是,西方國家20世紀50年代就醞釀的“真人秀”,卻在世紀之交風靡全球。
一些學者認為,“真人秀”的興起與晚期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文化狀態(tài)是一致的,按照博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現(xiàn)代社會物質豐盛,精神狀況卻截然相反,呈現(xiàn)白色。“這是一個充斥著白色的飽和了的社會,一個沒有眩暈沒有歷史深度的社會,一個除了自身神話或者不斷神話之外,沒有其他神話可以立足點的消費社會。”
這樣的理論放在中國同樣適用,改革開放30余年,消費社會的形態(tài)業(yè)已形成,尤其是隨著中等收入階層人數(shù)的日益增多,傳統(tǒng)社會中的實用消費理念已經落伍,一些學者提出 “日常生活審美化”和“審美日常生活化”的趨向,于是尋找刺激與快感成為當前社會人們普遍的消費目的。
“秀”正是為了滿足這一追逐快感的需求而來。就像當初2004年的《超級女聲》登上電視屏幕海選時那種近乎審丑的民眾心態(tài)。
選秀滿足商業(yè)文化,也滿足“快感文化”。在經濟時代,過一把“秀”癮,成不了演員的你我還是會對不同尋常的經歷樂此不疲。
節(jié)目制作者相信,做只要選拔出有個性、自我、具有內心“投射”能力的參與者,就能使觀眾產生強烈的移情心理,從選手們身上看到自己,或者得到釋放。
僅這一點就抓住了人們的欲望消費。與必須滿足的生存需要相比,欲望消費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
大眾心理研究者認為,選秀節(jié)目特別是才藝類節(jié)目正是給了普通人這樣的機會,當看到表演者是和自己身份一樣的普通人,可以激發(fā)觀眾的成功欲望,讓他們相信自己也能擁有同樣的機會。
于是,選秀節(jié)目開始深入到每一個有孩子的中國家庭,電視臺成為國內最具潛力的“造夢工廠”。許多選手可以不需要依賴某部電影作品,或在電視劇里混個臉熟,照樣一夜成名。因此,每每電視臺進行選秀,報名者往往趨之若鶩,場面壯觀。
但這也導致另一個極端,當人們主動或被動沉迷于各種角色扮演,已使個人的生活逼近了“楚門的世界”:隱私、親情、欲望、名利,越來越多地在人為操縱和設計好的舞臺上上演,同時被無以計數(shù)的陌生人觀窺。
如果一切都只是預演,那我們的真實生活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