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惠
摘要:文章以1997年-2012年中國知網上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收錄的關于網絡道德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文獻進行主題分析。基于分析結果,結合我國現今網絡道德的發展現狀,得到我國關于網絡道德相關文獻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指出人們最常下載使用的文獻資料,以及我國目前網絡道德研究的重點及研究者對網絡道德現狀的態度分析,進而對我國未來網絡道德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鑒,鼓勵建立起以網絡道德為理論基礎的新興學科。
關鍵詞:網絡道德;計量分析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開放的、毫無約束的空間,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到了網絡中就顯得無能為力,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道德失范問題,引起廣大學者專家的關注,網絡道德也就應運而生。“網絡社會”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和開放性。這些特點也讓大家不得不對之進行一番限制與規范,否則網絡世界將變得毫無章法。了解我國對網絡道德的研究現狀對于更好地設定網絡道德規范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的數據庫為文獻來源來分析網絡道德的研究現狀。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包含共35個數據庫,主要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以及人文與社會科學文獻兩大塊,覆蓋從1915年到2012年的文獻,包含10種檢索方式,其中常用的有簡單檢索、標準檢索、高級檢索等。因此,通過此數據庫可以較全面、快捷地了解到整個網絡道德研究領域的學術前沿、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本文檢索的結果顯示為從1997年到2012年8月的研究成果,通過標準檢索方式,以“題名=網絡道德”進行文獻檢索,對關于網絡道德的文獻總量及分布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共檢索到1318篇文獻,去除重復記錄共得到1294篇有效文獻。
一、主題分析
筆者利用文本分析軟件ROST CM,對這1294篇文章的主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通過“詞頻分析”,我們得出使用率最高的幾組詞匯,結果如下(除開“網絡道德”一詞):
表格顯示,“教育”詞匯出現了高達538次,接近50%。通過文獻摘要分析,網絡道德教育的理論分析、研究現狀以及網絡的教育問題的解決策略是主要領域。王熹在碩士論文《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狀及教育對策思考》中,提出了關于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相關概念的研究,描述了網絡道德教育這一概念的演變過程,從最早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到后來的“網絡道德教育”,并對這些概念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吳滿意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一書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八大挑戰和七大機遇,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逐漸變被動為主動,單一灌輸變雙向交流,側重理論變貼近現實,集體教育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他還提出,進一步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這些轉變的重要途徑。薛君華在碩士論文《論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中,指出了網絡道德教育的特點,包括自主性、開放性和多元性。
詞頻中排在第2位的是“大學生”,可以同排在最后的“高校”劃等號,所以關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的文章一共達到605篇,高于排在第1位的“教育”。青少年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但是好奇心強,自制力差,社會經驗少的特點使得他們在網絡中容易迷失自己。
第3位的是“建設”一詞226次。網絡道德建設相關文章主要涉及網絡道德建設的內涵以及必要性,制定網絡道德建設的應遵循的相關原則以及網絡道德建設的對策與途徑,可見網絡道德教育與網絡道德建設是密不可分的總體,在處理相關問題上不能將二者區分開來。范虹在05年的碩士論文《論網絡道德建設》中提出,網絡道德建設問題是一個國際性的議題,它涉及面廣、與技術結合深、國際化、空白點多等特點,網絡道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也林林總總。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對于網絡道德建設問題還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
排在第4位的“對策”一般同“教育”“問題”或“建設”聯系在一起,“研究”“加強”“思考”三詞沒有特殊的研究含義,其中“加強”一詞一般和“建設”相連。“失范”出現了128次。連良在《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研究》一文中對網絡道德失范進行了概念界定,認為網絡道德失范是指網絡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規范的缺失與不健全所導致的社會道德調節作用的弱化或者失靈,從而導致整個網絡社會行為層面的混亂失序。其中作者又對各種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進行了很好的分類歸納,主要有:極端言論、謾罵攻擊、傳播虛假信息、侵犯他人權益以及隱私、網絡沉迷、傳播網絡色情以及一些極端的失范行為,例如傳播網絡病毒、網絡欺騙、網絡黑客等等。通過分析筆者認為產生失范問題的原因為:網絡道德自律的缺乏、網絡缺乏“他律道德”的監管。簡而言之就是“自律”與“他律”的缺乏。針對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專家學者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處理對策,總體而言都是從“自律”與“他律”入手。加強我國的網絡道德教育,借鑒中國傳統德育思想豐富德育內涵,使得人們產生強烈的自律意識;政府要加強完善網絡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強網絡管理的技術支持,國家和社會要一同努力提供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
總之,網絡道德研究的主體對象是青少年和大學生。但是如今網絡幾乎普及到各家各戶,網民的年齡日趨年輕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網民,這些年齡在12歲以下的兒童卻很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而這些人群卻是最需要幫助的對象。所以筆者在此呼吁,年輕化的網民更加需要正確網絡道德規范的引導,使得這些未來祖國的棟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去汲取知識,了解世界。
二、總結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道德規范越來越重要,對網絡道德規范的研究也逐漸被學者們重視,但對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筆者希望我國的網絡道德研究能夠繼續順利地開展,參考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取長補短,畢竟國外的網絡較我國發展悠久,針對這些網絡道德問題的研究也會有不一樣的認識與看法。網絡道德研究不僅僅只是倫理道德的問題,還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因此,我們也要加強相關學科的建設。將網絡道德設置為一門學科,更能夠深入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并將研究的視角與研究的內容、領域以及研究方法逐漸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熹,《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狀及教育對策思考》[D],西南大學,2011
2.吳滿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薛君華,《論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4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