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希晶
2000年以來,計算機已經走進廣大的農村中小學,但是經過我們調查發現,80%的學生在沒有上信息技術課前對電腦幾乎是沒有任何認識,信息技術的基礎非常薄弱,可以說這些學生對于計算機的了解與認識幾乎為零。而絕大部分學生接觸到計算機的途徑只有兩個,一個是學校的信息技術課堂,另一個就是網吧。從計算機走進課堂到現在,學校的信息技術課每周也就開設1-2節。計算機臺數少、配置低依然是困擾學校信息技術教學開展的一個最大的難題,平均兩三個學生用一臺電腦。有的學校的學生計算機已經接入互聯網,有的學校還沒有接入到互聯網,帶寬從1M到6M不等。分析來看,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師資力量薄弱,致使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課堂單調乏味、缺乏吸引力。
第二、農村中小學學生接觸計算機的時間很少。學生了解計算機的信息渠道也很窄,計算機的基礎相當薄弱。
第三、農村學校網絡課課堂教學比較困難,學生一起上網的時候,網速慢得讓人難以承受,大大影響了學生對網絡的興趣。另外,教師缺乏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儲備,對學生的指導也不夠。
第四、信息技術學科的課程密度不夠,學生課后沒有實踐練習的地方,信息課間隔時間比較長,所學知識容易遺忘。
一、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的原因,這是存在這些問題的關鍵所在。雖然大部分農村學校對信息技術學科開始逐步重視起來,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各個學校信息技術學科得到發展,但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農村學校配置的電腦還不夠多,上課時大部分是兩個人一臺電腦。有些學校的網絡設備落后,上網速度非常慢。學校里也都很想解決這些問題,但資金困難,這個問題短時間內很難解決。
2.師資水平是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由于信息技術屬于比較新鮮的科目,很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專職的信息技術教師,信息技術課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在兼職,這些教師在上信息技術課時可能更多的是在按照他自己的本職學科規律在上課。但是,即使是專職的信息技術教師在上課時也很難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調查中我們發現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單調乏味,當前信息技術學科存在最多的兩種課堂教學模式是下面的兩種教學模式:一種是根據課本,教師講,學生練的“填鴨放羊”式教學模式。另一種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講練循環”式教學模式。應該說這兩種課堂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初學者,也比較適合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的講解,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非常有效,但是如果長時間采用這樣的方法,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便適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解決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問題的主要策略
1.學校加大對于信息技術學科的投入,從軟硬件上改善辦學條件。現在擺在我們農村信息技術教師面前的最大硬件問題就是電腦太少,上網的速度太慢,正常的教學活動都很難開展。學校很難一下解決,即使解決也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我們計算機教師要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呢?我認為,我們現在要的不是抱怨條件差,而是要花心思想一下怎樣更好更有效地發揮現有設備的作用和能量。
2.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掌握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相比最大差異是:中國學生雖能在考試中獲得較高的分數,但缺乏創造力、動手能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美國的學生比中國的學生較靈活,這種差異的根源在于我國現行教育體制。是給學生一頭獵物,還是給學生一桿槍?每位有遠見的教師都會選擇后一種答案。因為獵物總有被吃完的時候,而學生一但有了“一桿槍”,他可以靠自己不斷地去捕獵,而繼續生存下去。楊振寧教授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現在在進行課程改革,各個學科都在朝著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方面發展。而我們信息技術這個學科,從誕生起就應朝這個方向發展。信息技術是當今社會發展最快的行業,知識的更新率非常高,作為這個學科的教師,我們是教給學生現在已經有的知識,還是教給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的方法呢?答案很好選,可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課要怎樣上呢?拋磚引玉,我把自己上課的一些體會和經驗和大家談談。
第一、信息技術教師要能夠培養出自己的助手,以點帶面,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中發現學習積極、肯動腦,計算機操作熟練的學生,鼓勵他們超前學習,將他們培養成學習骨干。家庭中有計算機的,將下堂課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驅動內容拷貝回去,利用課余時間提前學習,沒有計算機的學生則利用課余時間開放機房,使他們先一步掌握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這批積極份子作為教師輔導其他學生的助手。同時鼓勵其他學生爭做助手,加入積極份子行列。這樣既解決了人多電腦少的矛盾,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信息技術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平衡學生間的差距。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多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共享思路、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增強合作意識。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但同時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習,可以促使“差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同學的幫助和指導,增強學習的信心;也可以使學生“高手”在輔導同學的過程中知識得到鞏固和內化。
總之,作為一名新世紀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承擔著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擔,雖然目前在我們農村中學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硬件設備不是很完善,但是我們要克服困難,合理有效地利用現有設備,真正地使學生學到知識,學到學習的方法,只要我們敢于迎接挑戰,不斷學習再學習,我就一定會獲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長足發展,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