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賢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行,如何搞好課程改革后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又將是一個新的挑戰。需要每個中學政治教師不斷地探索創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學政治教師只有全面把握課標的精神實質,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的理念,創新教育教學的方法才能迎接新的挑戰。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學習課程標準后的教學嘗試和教學反思。
一、用心學習,提高自身素養
高中政治教師的素質要自覺提高,“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要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下面幾點。
1.用心研究課程標準。如果我們對課程標準不熟悉,甚至是從未“謀面”過,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教材的把握,不能真正、全面、深刻領會教材的內涵,把握重、難點。如果手中沒有課程標準,可以通過互聯網去查詢,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解讀》《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和特點分析》等文章的學習,幫助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掌握。
2.用心研究教材。教材是知識的直接體現,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工具書,因此,必須在研究教材上下大力氣,要了解每節課的基本知識點、基本框架、重要考點,教材中輔助材料與正文之間的關系等。
3.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作為政治教師,我們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體系,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
4.教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二、教學課堂應該充滿生活氣息
教育來源于生活實際,當教育脫離了生活,我們的教育就空洞化、教條化了,這樣的教育沒有活力,更談不上什么智慧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主張“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就是要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將教材知識與重大時事政治、學生周圍生活、當時當地的風土人情、民族習俗等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課堂教學,最終實現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融合,充分體現理論與生活實際的統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在課堂所學到的一切能回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用以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現實問題,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態度、價值觀等等,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思想政治課的魅力。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教材上許多知識點解釋得很清楚,但知識點的銜接、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學生不清楚。因此要求教師進行講解的時候,必須能夠講清關系,設疑的問題不但要合理,而且還要讓學生能夠有興趣思考。比如,在講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問學生三個作用的順序能否顛倒,沒講之前學生都說可以。我就采用啟發的方法,一步步設疑。“要創辦一個企業,先要有什么?”——“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一個企業,會不會永遠固定不變”——“既然不是永遠不變的,那受什么影響會增加或是減少呢?”——“企業準備好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后,要賺錢該怎么辦呢?”——“拿到市場上去賣商品,是不是都賺錢?結果是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學生懂得了三個作用的順序不能顛倒,對三個作用的內容也有了了解。
四、抓“情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輕松自由、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地學習。與此同時,也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政治課是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因此政治課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既是一門政治課,需正面說理教育;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門實踐課,所授理論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以情感人尤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它影響到信念的確立和良好行為品質的形成。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認識水平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五、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
課堂語言是書面語的加工,口頭語的提煉。政治課教師的語言要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因此,對政治課教師的語言要求更高。教師要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穿插一些幽默生動的小故事、成語、諺語、典故以及學生比較熟悉的歌曲等,這樣會使政治課堂處處生輝,興趣盎然。
總之,要搞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治教師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僅要樹立素質教育觀下的教育教學新理念,更要不斷探索、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通過思想政治課不僅獲得真知,而且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追求的信念,最終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一代。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