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奎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工具課,更應注重“實用性”,趨向“生活化”。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好基礎。然而,當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任務的設計與現實生活毫無關系,最初學生不知為何學習,后來即使學會了課堂內容,由于沒有實踐機會這些知識也會隨時間的流逝慢慢從腦海中淡去。那么,如何才能使信息技術教學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結合現實需求展開教學
我在教學之前一般都會仔細品味教材,觀察教材中涉及的技能與生活的關系和差距,思考該學段學生的思維和行為,以及所掌握的信息技術能力現狀,然后努力將兩者整合起來,挖掘和創設出符合實際生活的真實學習需求,使學生自己感受到明確的學習目的。
例如:有一課內容是使用Word 工具制作精美的電腦小報,本課教學的目的非常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學生以后在生活中處理該方面的問題。因此,在教授Word這一模塊之前,我便布置學生留意并觀察學校每個角落的文化展板,不同班級里的板報布置,甚至是學校以外其他地方凡是有圖文內容的宣傳板,同時要求學生收集自己認為布置美觀合理的宣傳板信息,可以拍成照片或簡單勾勒出框架圖,最后再體會它們的實際作用,從而認識到我們要掌握這項技能的意義和必要性。等到上課的時候,學生已經充滿了求知欲望,并且非常清晰地知道馬上要學習的技能的重要性。我在課上也會展示自己認為合理實用的設計版式,并融入到教材內容教授過程中,然后引導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后,立刻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和對比,體會其中文字更換了不同字體、字號及顏色帶來的不同效果,以及圖片改變了數量、位置、大小及色彩搭配帶來的不同效果等。學習結束后,學生就發現自己基本可以馬上設計班級里的下一期板報或其他主題的文化展板了,從而覺得本課知識非常實用,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二、將生活細節融入教學
信息技術教學普遍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教材中雖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任務,但有些任務并不適合學生的學習或有些不能很好地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大化。因此,我們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通過細心觀察,捕捉學生生活中的細節,巧妙地設計或改動教學任務,引導學生以生活細節為基礎進行學習探究。
例如:有一次,當我看到有些學生不節約用水,洗完手后不關緊水龍頭就走了,于是我就抓住這個生活細節,結合網絡單元的信息搜索、保存等教學內容,設計了一節《水的呼喚》的研究性學習課。上課時,我先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沒有水萬物死亡,另一個是生活中捕捉的事。講完故事我問學生:“水在呼喚什么呢?”學生說:“請節約用水!”我追問:“為什么要節約用水呢?”學生各抒己見,進一步討論總結得出: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你是怎樣看出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你有什么對策嗎?”圍繞這兩個問題,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網查找資料,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完成此項研究性學習任務。最后還要求各小組展示成果,講述研究成果和心得,同時分享本小組從查找資料到完成演示文稿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注意到學生基本學會了使用搜索引擎來解答自己的疑問,甚至有些學生還把“去百度”當作是時下流行的行為和口頭語。通過生活細節的捕捉,把具體生活與理論知識鏈接起來,通過生活細節的再回放、再放大,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問題并引起心靈的震撼,進而產生研究和探索身邊問題的需要。
三、通過生活類比融入教學內容
教學的過程即是生活的過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與生活進行類比,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電子郵件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電子郵件發送過程的原理,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寄信過程來說明。教師可把電子郵箱比喻成郵局,要寄信就先要把信遞到郵局,要發送電子郵件也要先輸入電子郵箱地址,兩者的不同在于我們可以在電子郵箱(郵局)寫信,點擊“發送”后,然后郵局(郵箱)就會把信送出,送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郵局(收信人的郵箱里),但是郵遞員很懶,往往不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而要求收信人自己到郵局取信,因此,我們要收郵件,也要登錄到自己的郵箱收郵件。在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表演,請四個同學分別扮演送信人,寄信人郵局(寄信人電子郵箱)、收信人郵局(收信人電子郵箱)和收信人,這樣可以更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電子郵件發送過程的理解。通過教學內容與生活主題的比喻類教學,使理論化的知識形象化、生活化,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理解起來自然就容易得多,學習也就更有樂趣了。
從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是當前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向。只有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避免教育與學生生活的疏離,才能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自我的全面發展,讓知識的種子深埋在學生的心靈中茁壯成長,并結出豐碩的果實。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更多地考慮如何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體會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將學前、學中和學后融為一體,轉化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實現“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用于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莊浪路第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