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燕


臺灣的鄭健雄先生說:“農業是臺灣最重要的民生基礎產業,也是現代不可或缺的旅游元素之一。而鄉村旅游正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力,是一種農業結合旅游業的新旅游型態。”所以我的臺灣行是遠離臺北、高雄這樣的都市,走在鄉村的小路上。
從牧場到農場,無處不休閑
“飛牛牧場”是我們考察的第一站。熱情而幽默的農場理事林先生介紹說,“飛”代表生態,“牛”代表生產,“飛牛牧場”所呈現的就代表一種生活態度——健康快樂!好有品位的臺灣農民大哥!一開場便讓我們了解了鄉村旅游的宗旨理念。在如畫般美麗的牧場里,大片密實翠綠的、“腳感”特好的草坪,參天葳蕤的大樹,木欄內肆意徜徉的牛、羊,花叢及不知名的花樹上飛舞著的蝴蝶和鴿子,處處驚艷,令人流連忘返。游客們有的在草坪上或躺或坐聊著天,有的拿把青草饒有興致地去喂牛、羊,有的在光影斑駁的林蔭道上悠閑散步,有的在牧場內的各色小店品味牧場自產的飲品美食,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幸福感四處洋溢的情景讓人深深折服。
接下來的大湖酒莊、姜麻園同樣讓我們大開眼界。草莓種植戶和生姜種植戶結戶成社,集種植、采摘、農產品旅游的研發銷售于一身,產業鏈完整,且提升至文化層面,延展到農產品的攝影、繪畫、寫作、品評、體驗、競賽等等,讓游客在精細規劃的空間體驗了生產、采摘、美食、購物、審美、教育的全過程,身體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同時得到滿足,真的是“身心愉悅”。在姜麻園,先喝上一杯姜糖茶,嚼上一塊姜糖片,然后坐在姜麻園臨山開的小咖啡館里遠眺近覽藍天白云,綠樹飛鳥,覺得心靈都得到了凈化升華。
隨后幾天,我們又走訪了多家農場,無論是以養殖為主還是以種植為主,無不精細用心,無不是一個小小的旅游綜合體。
臺灣民俗:
精致創意與鄉村美景的融合體
臺灣鄉村民宿亞洲聞名,其精致、文化、創意與鄉村美景相融合,成為游客非常喜愛的一種鄉村旅游產品。“卓也小屋”、“青蛙丫婆的家”、“三茅屋”都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民宿都是依山水地勢而建,大小不一,風格迥異,特色鮮明,外型都是古樸典型,內設均是現代舒適,一路走來,滿眼創意,風情萬種,霎時晃在江南,霎時穿越古今。讓人更驚喜的是在民宿中掩映一處精致的微型書店,讓我們感覺民宿的品位一下提升了不少。
在卓也小屋了解到老板卓先生并不是當地農民,而是一名在城市搞園林設計規劃的工程師,因在城市工作不如意,又愛好鄉村環境,便在10年前與妻子來到這里租下了這片山地 “做民宿”,十年堅守,終于打造出了一個名揚臺灣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宛若舊時村落的卓也小屋。其經營理念是:文化休閑,農業時尚。通過生態設計、生態綠化,有機建筑、仿生建筑,有機農業、綠色飲食,全方位展示農業三生:“生產、生態和生活”,稱之為推進二十一世紀農業方案——即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美麗的農民生活,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看著侃侃而談的卓先生,心中不由感嘆: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十年在山里堅守,最終實現夢想,十分可敬!
如果說“卓也小屋”留給我們的是藝術品的感覺,那么“青蛙丫婆的家”則讓我們回歸平實和親和。顧名思義,青蛙丫婆的家老板是一位老太太,氣質很像電影明星,她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她的民宿,“這個名字是一位來這住宿的小朋友畫畫后送給我的,覺得名字好親切就用上了”。阿婆的民宿設計精美,舒適怡人,房前房后,房內房外,各種形態的玩偶隨處可見,憨態可掬的青蛙、翹著二郎腿的小貓、草叢里或立或臥的小鵝、小鴨,房檐上草編的小貓頭鷹,處處充滿情趣,令人駐足,莞爾一笑。
臺灣的專家學者接地氣
“我是臺灣鄉村旅游協會的秘書長小林,這位是業務總監小白。”當我們一行人走下山航踏上臺灣的土地時,迎接我們的是兩位美麗嬌小的臺灣姑娘。正在我們贊嘆她們的美麗能干時,她們的另一個身份讓我們更是驚嘆:小林姑娘竟是位學旅游的博士!后來見到協會理事長鄭健雄先生時,我們才恍然大悟:鄭理事長也是一位文化人——亞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南大學休閑游憩管理系主任、教授,而陪同的另一位小伙子也是美國博士畢業回臺來協會工作的。相比較我們大陸各種協會多由在職或離職官員擔任會長及理事會成員,臺灣鄉村旅游協會有自己獨特的模式。
在臺灣從事鄉村旅游的都是一流人才,輔導和培訓業者本身起點很高。臺灣鄉村旅游協會,是集合臺灣鄉村旅游業(包含休閑農業、民宿業、餐飲業、觀光旅游業)、三產(業)、官(行政機關)、學(界)、研(究單位)等團體及個人,旨在共同推廣鄉村旅游,以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推動國際及兩岸交流活動,教育訓練,協調產學合一,謀求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增加地方經濟效益。130名協會會員中政府官員只有3名,專家、學者、教授35名,知名旅游項目負責人、旅游市場營銷策劃高手等經營管理者79名,其他相關組織13名。在協會里,各大名校的專家、學者、教授不僅僅是只會做學問、講理論的文化人,更重要的是鄉村旅游的指導者、輔導員,甚至是直接參與經營管理。
鄭會長陪我們在幾處鄉村旅游點考察時,那里的經營者、老百姓都親熱地與他打著招呼,對協會所做的工作充滿溢美之辭,而鄭會長也像見了親人一樣詢問他們的經營狀況,“學以致用,接地氣”是我們對協會的專家學者們的深刻印象。作為地方政府是多么需要有這樣的協會組織來做這些政府沒有精力做,也做不好的工作啊。那么,政府在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中應當起什么作用呢?通過了解我們得知:為了促進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臺灣把全島的休閑農業區劃分成多個輔導區,每個區派出優秀的專家學者作輔導員,直接對接經營者進行輔導,提供智力支持,從而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保障。同時,在政策方面出臺了《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對休閑農業的定位、土地使用、建設要求進行了詳細的規范,尤其是對所需的公共建設、貸款支持和經營管理輔導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休閑農業發展提出了較大幫助。
當然,臺灣鄉村旅游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比如部分經營者經營業態一度混亂、惡性競爭、環境破壞、旅游產品質量不高等,對此,臺灣政府都及時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修改相關法規,加強產業輔導,成立協作性組織及對經營主體進行評比認證等,較好地解決了發展中的問題,保證了其健康發展。相比較國內有些地方做旅游貪大求全、急于求成,臺灣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式更符合市場規律。協會鄭理事長講:我們要實施“繁星計劃”,認真扶持每一處景區,哪怕只是一家小餐館或普通民宿,“眾星拱月”才有前景。臺灣鄉村之所以有現在的繁華,就是因為有“藏富于民”的理念,財團企業和小微企業共同發展,才能挖掘更多美麗的鄉村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