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導
在臺灣旅行,城市中最快捷、最便利的交通工具非捷運(地鐵+輕軌)莫屬。尤其是在臺北,7條捷運線基本覆蓋了整個臺北市,4種票制可以根據自己的出行頻率和同行人數自由選擇。很多到過臺灣的朋友回大陸后都會感慨臺灣的人文氣息,而捷運這個容納社會各階層的“小社會”就是整個臺灣人文的縮影,捷運的管理者不僅將很多的精彩內容融入到地鐵站的設計中,同時將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也帶進了車廂。
幾米的地鐵站
臺灣捷運是精彩的,很多有故事的車站都被設計師設計的經典美妙,最值得一去就是被稱作“臺北最美的地鐵站”的南港車站,臺北捷運局嘗試以“廣義式的公共藝術”完美呈現幾米畫作,選擇《地下鐵》中六幅作品以高溫窯燒至琺瑯版上,分布在站內月臺、出入口及階梯通道等處制造不同的驚喜給大眾,這些經典雋永的圖像也會溫情地在南港站陪著大家上下車,這座車站也漸漸地被喜歡它的人們直接稱作了“幾米的地鐵站”。
故事說一個失明的小女孩,在15歲生日當天,決定自己一個人在城市里探險。她戰戰兢兢地搭乘地下鐵,從一個陌生的小站出發,前往另一個陌生的小站。旅途中,她一邊回憶、拼湊、感覺、摸索這被黑暗籠罩的世界,“尋找心中隱約閃爍的光亮”,也同時感受到新的希望、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隨著小女孩的步伐,我們逐漸看清“地下鐵”蘊涵的黑暗世界,也看見潛藏在黑暗中的質疑、希望與美麗幻想。
人文關懷無處不在
說實話,臺北捷運所體現出來的對于乘客的人文關懷,就是整個臺灣人文精神的一個縮影,從走進捷運站開始,捷運管理者的細心之處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臺北捷運人不多,車廂中專為老弱設置的博愛座時常空著;廣播中用國語、英語、客家話、閩南話四種語言廣播;車廂內禁止吸煙、吃東西的規定保證空氣新鮮,也減少了安全隱患;月臺候車區并未對準車門,為了給下車乘客留出空間而呈曲線偏向一側……隨著乘坐次數的增多,這種感受就越發地深刻,下面,就隨著我的鏡頭去看看臺北捷運的人性之處!
臺北捷運的車站服務中心大多是這樣多面透視的玻璃房子,這里不僅僅賣票充值,而且還提供很多的便民服務。除了賣票、開收據外,還可以發售旅游票、發放誤點證明、聽障乘客傳真服務、叫計程車的服務,這對我來說感覺好新鮮呀!臺北捷運為了保證站臺和車廂內空氣的清潔,對吸煙和飲食做了嚴格的禁止,7500新臺幣的最高罰款對于臺北人來說也真的不是鬧著玩的!
在車站服務中心,我還發現了這樣的一枚貼紙:是專門為需要別的乘客給予讓座的乘客準備的,比如月份小的孕婦,只要你能證明你的需要,就可以領這樣一枚貼紙。臺北捷運在每節車廂的車門邊都設置有兩個藍色的座椅,稱作“博愛座”,是專門提供給身體不便的乘客的,如果你是“隱性”的不便,就要靠領來的貼紙來證明你的身份。“博愛座”的服務對象僅限于老人、孕婦、殘疾人及帶小孩的乘客,其他乘客無權使用!臺北人乘坐地鐵很自覺,即便是在上班早高峰,車廂里擠滿了乘客,只要乘客中沒有滿足使用條件的,這個博愛座也會空著,聽同行的臺灣朋友說,正常人不是不可以坐,只是一旦你在“博愛座”坐下了,就會迎來周圍乘客鄙視的目光!
車站服務中心外的一側,會有一個地圖架,十幾種語言版本的臺北地圖可以隨意自行領取,全部免費!而且每個捷運站還都擁有著自己的形象郵戳,拿上一張地圖,蓋上一個郵戳,小小地圖馬上就成了珍貴的旅行紀念品!
雖說臺北捷運并不是每個車站都有個性化設計,但在幾個有故事的車站還是用了心的,我想這是十分值得“一母同胞”的大陸各城市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