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廷
一、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特征
弱勢群體子女學生的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但又帶有盲目性,對自我評價往往是自尊伴隨著自負,自卑又總是同固執、孤僻交織在一起。②成熟感產生日益強化,在獨立意識發展的同時,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情緒不穩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顯為沖動性的過激行為。
二、弱勢群體子女形成不良心理問題的幾個因素
造成弱勢群體子女產生不良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內因。外因即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內因則是弱勢群體子女的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1)家庭經濟困難是導致經濟困難學生成為弱勢群體的主要原因。雖然面對生活貧困,大部分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發奮圖強,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貧困而承受較大的壓力,并且不能正確地緩解壓力,從而產生一些問題。
(2)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弱勢群體一般處于經濟弱勢、文化弱勢地位,而弱勢群體家長普遍存在壓抑心理、孤獨心理、自卑心理,情緒不穩定、易暴易怒心理特征,問題心理必然導致問題教育。如父母情緒低落時,對子女缺乏關心和愛護;碰到不順心的事往往就把氣往孩子的身上出。這些都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使子女逐漸從內心上產生一種自卑感。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可歸納為:“一嚇二推三替四亂五‘認命”?!耙粐槨?,就是嚇唬孩子,常用“不好好學習將來讓你吃苦頭去”,或“家里可沒有那么多錢來供你復習”等來“激勵”孩子;“二推”就是“全拜托”學校老師了,或是靠孩子“自覺”,希冀孩子能“樹大自然直”;“三替”是指教育方法簡單化。一是用“讀、讀、讀”的催促代替對孩子的輔導;二是用嘮嘮叨叨的說教代替對孩子的引導;三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代替耐心細致的教育。“四亂”是指弱勢群體家長對子女教育無原則,使子女不能正常建立秩序感和道德感?!罢J命”是部分弱勢群體家長在與子女交流中時常流露出悲觀、生活無力感,而將過高的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無形中增大了子女的心理壓力。
2.學校因素
主要指考試壓力、學業壓力,師生間、學生間人際關系不融洽而被忽視或排擠等因素。較重的學習任務,頻繁的測驗考試,再加上部分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及應有的教育教學技能,動輒訓斥羞辱、諷刺挖苦,向家長告狀等,使弱勢群體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產生緊張、焦慮恐懼厭學的情緒。其次,在為弱勢學生減免有關費用時,為了大造關愛弱勢的聲勢,常常將這些人的名單公示。這種做法無疑會大大地削弱學生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卑感。
3.社會因素
在教育社會化的今天,影響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更加復雜化、多樣化。一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弱勢群體子女的學習、生活和人格的發展。二是人們往往對弱勢學生另眼相待。多種因素交相作用織成了一張無形的網,將弱勢群體子女緊緊圍繞,凡無力擺脫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為障礙,出現了心理上的種種問題。
4.自身因素
主要是生物性(遺傳和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礙兩方面。主要表現為:
由于弱勢群體子女要獨自擔起約束自我,面對生活和搞好學習的壓力,不少弱勢群體子女學生成績下降,心理負擔很重;受托付的親戚朋友無法起到應有的監管作用,弱勢群體子女不服管,其行為處于放任自流狀態;由于出現管理真空,不少弱勢群體子女自制力差,極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自由散漫,紀律松懈,缺失上進心。
三、改變不良心理問題的對策及措施
1.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由于弱勢群體子女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細膩,他們渴望能與教師、同學進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級中取得自己應有的地位。為此可以實施“師友制”,教師與學生交朋友,做到一視同仁,不拒收、不歧視,規范師生的言行,營造民主、和諧、良好的育人氛圍。堅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厭惡、歧視;不當眾揭丑;不粗暴訓斥;不冷嘲熱諷;不變相體罰。努力消除他們的自卑感、被歧視感與對立感,培養他們的健康心態。教師要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思想上不能歧視,感情上不能厭惡,態度上不能粗暴,努力讓他們睡得安穩、吃得放心、學得舒心、玩得開心。教師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適時加以表揚,滿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讓他們在鼓勵中長進,在微笑中認識不足。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對弱勢群體子女來說,更需要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他們,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磨練意志。如學??衫贸霭鍒?、辦???、開展知識競賽、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各種表演等多種課內外活動,使他們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養,陶冶高尚情操,養成健康心理狀態,使他們在一個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大家庭中,感受生活的溫暖和愛。
3.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開設校本課——心理健康課,針對弱勢群體子女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4.加強對弱勢群體子女的個別輔導。弱勢群體子女的性格類型和性格特征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通過集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教師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分析其性格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發展積極的性格特征,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耙话谚€匙開一把鎖”,班主任要隨時隨地觀察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動態,傾聽他們的心聲,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引導,用真情推開一扇扇幼小的心門,解開一個個心結。
5.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體系。對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社會的配合。只有家庭、學校、社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營造立體的教育氛圍,才能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為此,學??沙浞掷眉议L會和教師家訪的機會,通過舉辦講座、座談、經驗交流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家長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學校還可利用寒暑假、節假日等時間,組織弱勢群體子女開展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把學校和社會融為一體,為全方位、多角度培養優化弱勢群體子女成長的環境創造有利的條件。
“出生不由人,道路可選擇”。我們教育弱勢群體子女要敢于正視現實,讓他們懂得:家庭狀況的不如意已成客觀現實,煩惱、焦慮都于事無補,必須學會面對現實,努力學習,勇敢地面對困難,重塑自我,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