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什么是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動手實踐機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有意識地設疑問、立障礙、布迷局、揭矛盾,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處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狀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激發思維的發生。教學實踐證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為問題的解決形成一個合適的思維意向,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益。
一、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針對傳統中學數學教學中不利于中學生創新性思維形成的因素,我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使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得到順利地培養。教學過程中的培養原則如下。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
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滿堂灌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努力為學生創建合適的學習氛圍,使新的學習內容與他們己有的認知結構發生聯系和作用。摒棄教師只要“講清楚、講透徹就行了”的觀念,從而形成一個“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重點、難點處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去思考,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聯系、對比,獲得新知識。在傳授知識上,教師要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在課堂教學,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知識的傳授過程,通過問題情境設計數學知識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培養創新意識。
(二)尊重學生個性,激發學生興趣
教育要面向全體,促進學生主動、全面、和諧發展,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面向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要設計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差異性教學。為此,教師要注重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經常在課上提問學生,課下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水平。
(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
學生的學習情感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教師要重視教學的情感教育功能。和諧的師生關系便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教師要走入學生中去,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理解、尊重和信任,激發他們的上進心,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求
適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不切實際,空洞抽象的問題情境只會使學生產生心理困惑,適得其反。
(一)問題要具體明確
提出的問題要目的明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符合生活實際,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一次新課程培訓中我曾聽到這樣的案例:一次縣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試圖通過實際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學習“兩個負數的積是正數”,他說:“假定上山記為正,下山記為負;溫度上升記為負,下降記為正。在山坡上每上升1米,溫度降了0.03攝氏度,現在一人山坡上共下降了21米,則溫度是多少?”……他在黑板上“(—21)(—0.03)”時,學生對—0.03開始犯糊涂,下山溫度是上升的,怎么是負的?覺得很難理解,然后教師進行一系列的解釋。因為問題的創設脫離現實而別扭,又加上課堂很混亂,在解釋中教師自己也糊涂了。這樣的問題脫離實際,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煩,教學目標不能實現,讓學生產生困感驚慌,探究與思維無從談起。
(二)問題要有新意
新穎、獨特而有趣的問題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學生學起來也興趣盎然。例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安排一個猜數的游戲:請學生把他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再叫他加上他家的人口數(小于10),將所得的結果告訴老師,教師就能猜出其出生年月及他的家里人口數。對于初中生來說,在教師猜對幾個學生心中所想的年齡后,會對教師佩服有加,此時教師再告訴他們,學了用字母表示數后及整式的加減后,他們也能與別人玩這樣的游戲。這樣,學生的興趣增加了許多,聽課勁頭十足,很快就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因此,教師要抓住機會,及時創設有新意的情境,給學生一種饒有趣味的情境,激發好奇心的產生。
(三)問題要有挑戰性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過易的問題學生不感興趣,反之,過難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識來積極思考,使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到”。
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如果直接讓學生嘗試推導ax2+bx+c=o得x=?,顯然這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過于抽象復雜,覺得難以下手。故應化為學生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先解形如:2x-3x=0,(x-2)=9,x-6x+9=0……x2+ax+a/4=0,然后逐步地引向一般形式來推導公式,這樣的設置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恰能處于學生能力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引起思維的沖突,形成思維上的挑戰性。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幾種方式
(一)創設陷阱情境
如在平方根復習時,教師可以提供這樣一題:81的平方根等于什么?學生一致回答9;教師問:“是嗎?”還是有人回答9,教師搖頭。學生開始疑惑了,都進入了積極思維的狀態。第二回合,教師給學生亮出這樣的判斷題: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數只有零。全班異口同聲回答“錯”,教師搖搖腦袋:“不會吧,這么一致啊,好像你們判斷是對的,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樣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疑惑不已,然后在大腦里搜索思考。
在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先誘導學生犯錯,讓學生在驚訝迷惑中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從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識,改進了知識結構。
(二)創設實際模型問題情境
教材中有些公式或定理往往是直接提出的,而且也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這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他們生活有關的實際問題來構建教學情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數學理論與生活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到新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有理數加法”中,如何理解4+(-3)=+1呢?若引導學生舉些實際例子來說明這個式子的正確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個學生是這樣說:手里原有4元錢,支出了3元,則手里還剩下1元錢,故等于1。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對有理數加法法則有了感性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數學課堂上的“問題情境”應該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真實數學。教師的作用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由以教論學向以學論教轉變;由重視結果教學向重視教學過程教學轉變。只有這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