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



美劇的夏季市場一向以平淡著稱,但2013年度的《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以巨大的投資和出人意料的收視率打破了這個不成文的規定。《穹頂之下》根據斯蒂芬·金(Stephen King)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從目前的故事發展來看,劇中的人們被一個神秘的穹頂蓋住,有些人是好人,有些人是壞人——熟悉《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的劇迷一定不會陌生,2007年的《辛普森大電影》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節,只是《穹頂之下》比前者要血腥的多,那頭被生生切開的牛或許會成為穹頂的標志畫面。
穹頂似乎由某種電磁材料形成,透水透空氣卻不能透聲音,斯蒂芬·金仍然把重心放在人性的塑造上,此類劇集的一大樂趣就是觀察透明蓋子中的“小人物”們對于突如其來的災難有何反應,像極了金·凱瑞(Jim Carey)的《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當然,這么說有些太過冷血,不過在如今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拿來調侃,前提是這些不幸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穹頂之下》監制人杰克·本德(Jack Bender)擔任《迷失》(Lost)的制片人及導演六年之久,編劇布萊恩·K·沃恩(Brian K. Vaughan)也同為《迷失》編劇,同學們不要僅憑這兩點就認為《穹頂之下》與《迷失》的相似性。還有兩個大名鼎鼎的人物支撐著《穹頂之下》的運作,他們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小說原作者斯蒂芬·金。
(Under the Dome)
《穹頂之下》
制片人:杰克·本德(Jack Bender)/尼爾·拜爾(Neal Baer)
編劇:布萊恩·K·沃恩(Brian K. Vaughan)
主演:邁克·沃格爾(Mike Vogel)/蕾切爾·李費佛(Rachelle Lefevre)/迪恩·諾里斯(Dean Norris)/布麗特妮·羅伯森(Brittany Robertson)/娜塔麗·馬丁內茲(Natalie Martinez)
類型:科幻/恐怖
電視臺:CBS
劇集狀態:第一季13集已預訂
史蒂文+斯蒂芬=金子般的財富'
不可否認這兩個名字是《穹頂之下》收視率爆棚的原因,史蒂夫·斯皮爾伯格是描繪人性善良一面的大師,而斯蒂芬·金則更關注與人性的黑暗,看似南轅北轍的兩名大師實質是相通的,在《穹頂之下》中,他們再一次用人類當實驗,把人類放在極端的環境中,哪些事情可能發生,這種對人類由愛生恨的“變態”感情,已經深深地嵌在了兩位大師的血液中。
如今《穹頂之下》已經得到第一季13集的全部預訂,而前期工作也已經進行大半(第10集正在拍攝中),編劇身兼制片人的斯蒂芬·金在片場也承擔了一部分工作,他會對角色的設定,影片的細節進行二次把關。
打造一部與小說結局不同的電視劇集'
一部好的劇集是不會讓觀眾猜到故事的結局的,哪怕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劇集也是如此。制片人杰克·本德和斯蒂芬·金很早就承認,《穹頂之下》第一季的故事將與小說有很大區別。小說的故事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結束了,而電視劇集不同。劇集主創對“穹頂”的故事有著長遠的打算,他們向斯蒂芬·金提出了把故事拉長到十幾年的設想,而斯蒂芬·金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想法,因為他可以完成無法在小說中完成的故事。
目前電視劇集已經進入第十集的拍攝,根據制作人尼爾·拜爾(Neal Baer)所說,第十集的故事已經超出了小說的內容。斯蒂芬·金表示,若《穹頂之下》得到第二季預定,他將很樂意擔任電視劇集的編劇,甚至有可能著手于小說的續篇工作。
這種小說與電視劇集同步開發的模式在當今的文化模式下并不少見,除電視劇集外,交互式媒體也大量采取這種雙贏錄像,人們耳熟能詳的電玩游戲及衍生小說便是其中的一種,但類似CBS如此大制作的電視劇集與斯蒂芬·金的強強聯袂或許還是首次。
密閉空間中更加凸顯人性(也更節約成本)
接下來的故事主要都會集中在穹頂之中,穹頂之外的世界已經不是劇集的重心所在,甚至關于穹頂本身的種種神秘性也會在某種程度上被淡化,說到底探究的更多是人類的內心。
一個后啟示錄時代的故事的確會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比如投資巨大的《泰拉星球》(Terra Nova)、《末世》(Revolution)等,但《穹頂之下》并不是后啟示錄故事,人們所在的生活環境沒有任何本質變化,只是驚恐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人們無所適從。在當今社會中,人們早已無法習慣與世隔絕的生活,可是當互聯網、汽車、電視電話還沒有被發明之前,人類的確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穹頂之下》的切斯特磨坊鎮就是現代社會下的一個極端實驗,作為觀眾的我們期待著實驗結果。
從拍攝成本上來看,把故事集中在穹頂下可以規避很多大場面的調度,從而節約了大量成本,首集穹頂剛剛落下時的爆炸、撞車、墜機,包括觸目驚心的切牛場面,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這種“大場面”在接下來的故事中并不常見,恐怕一批動作迷和科幻迷要傷心了。
雖然特效小,但也要做到最好'
正如前文所說,特效會在后面的劇集中大量減少,但編劇布萊恩向觀眾保證每一次爆炸都會讓人驚心動魄,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我們不可能讓每一集的動作戲份從100一下子降到0,觀眾們馬上就能看到第二次的大場面,比第一次還要大很多。”
從《迷失》中學經驗和教訓'
劇集仍在播放,已經有不少粉絲紛紛收集《穹頂之下》的各種懸念,幾乎每一集都會有十余個新問題被提出,與《迷失》出了名的賣關子不同,“穹頂”制片人已經做出了承諾,所有問題將會在第一季結束時得到讓人滿意的回答。
把懸念拖得太長會讓觀眾崩潰,但若每一集就解決懸念又會讓觀眾覺得無趣,如何把握這個度成為所有懸疑類劇集成功的關鍵。同為《迷失》和《穹頂之下》編劇的布萊恩重申了劇集中的懸念(至少是大部分)都會得到合理的解釋,讓劇迷保持對劇集的熱度和關注度是編劇的主要目的。
當《迷失》取得不可逾越的成就之后,幾乎所有同類型劇集都會被冠以“接棒迷失”的稱號,但沒有一部能夠與之相媲美,布萊恩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對劇中角色的刻畫,觀眾不由自主地愛上了(或者恨透了)某一個角色,他們在乎每個角色的命運,愿意和他們同甘苦共患難。
公共電視臺從此不再畏懼“黑暗”'
斯蒂芬·金的作品以描寫人性黑暗面而著稱,這與公共電視臺“健康向上”的風格可能略有不同,尤其是以罪案劇為主的CBS電視臺(我們熟知的《生活大爆炸》、《犯罪現場調查》等劇都由CBS播放)。那么CBS電視臺如何處理斯蒂芬·金主導的《穹頂之下》呢?他們又做了哪些妥協。
CBS電視網主席妮娜·泰斯勒(Nina Tassler)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一句話來說,CBS就是要玩一個出其不意,接連領跑每周一收視冠軍也證實妮娜的這一決定的正確。她認為這是CBS的一個改變,她把《穹頂之下》看作是公共電視臺對有線電視網的叫板。夏季的有線電視網如火如荼,《嗜血法醫》(Dexter)、《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真愛如血》(True Blood)都是大熱的夏季劇集,但不可否認的是,2013年的“穹頂”讓公共電視臺和有線電視網平分了觀眾的注意力。
“黑暗”的故事也是打造一部成功劇集的必要元素,“穹頂”究竟有多黑暗目前還不好說,但從制片人的口中我們可以略知一二:人們會有很多自己都無法想象的極端行為,這些行為隱藏在他們的內心之下,尋常生活中絕對不會爆發。
13集:完美的夏季劇集長度'
此前有些媒體報道稱《穹頂之下》是一部13集的迷你劇,這并不正確。公共電視臺一向的操作手法是預定13集作為第一季,如果收視達標,預定第二季(22集-24集左右)。對于一部夏季劇集來說,13集是一個完美長度,使得工作人員能拿出他們最好的狀態投入到拍攝中。若第一季設定為22集,則會大大削弱劇集的懸疑性和緊張感,制片人杰克表示他很滿意現在的狀態,“我們試圖按照首播集的要求去完成之后每周劇集的質量,13集很好,很難想象25集《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Law & Order: SVU),光想象就覺得要瘋。”
13集的長度讓這部公共電視臺的劇集兼備了連續劇和迷你劇的特征,要在講述一個相對完整故事的同時留下盡可能多的懸念,尤其是在夏季這個特殊的檔期,人們的注意力都在暑期檔的爆米花電影上。另外,公共電視臺少量訂購電視劇集也是一個新的嘗試,比如CBS將于9月播出的《人質》(Hostages)和FOX的《法庭浪子》(Rake)。
Q:《影視圈》雜志社
A:《穹頂之下》制片人杰克·本德
Q:你在加入《穹頂之下》時劇本已經完成,項目也獲得了電視臺的批準,究竟“穹頂”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A:我在《迷失》時候的老搭檔布萊恩(編劇)給我打了電話,他和我談論了“穹頂”這個故事,我不得不推開手頭正在做的一些其他事情,但當我看了劇本初稿時,我就愛上了這個劇集,這就是一種很“對”的感覺。
我加入“穹頂”劇組的過程和《迷失》有些相似,我看了《迷失》的第一集之后,J.J.埃布拉姆斯(J.J Abrams)和其他人把我叫到夏威夷,于是就有了6年的“迷失”。兩部劇集中最打動我都是人物角色。在我看來,優秀的電視劇集的最終落腳點都是“人”,不管他們被放在什么環境中,小島也好,斯蒂芬·金的玻璃罩子下面也好。最終都是關于人們怎樣面對外部的世界,怎樣面對內部的同胞。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我一定要愛里面的角色。
另一名制作人尼爾·拜爾我仰慕已久,一直想同他合作,此次夢想終于達成。我們就像是一群工匠一起建造金字塔,一次搭上一塊磚,每步都走的很堅實。我可以拍胸脯地說,這是一部好劇集。但永遠不能奢望所有人都喜歡“穹頂”,我盡量做到最好。
Q:由于你和布萊恩都是“穹頂”和“迷失”的主創,人們很容易就把兩部劇集放在一起比較。你從“迷失”中得到了哪些經驗?會應用到“穹頂”中嗎?這兩者有什么不同嗎?
A:從“迷失”的6年拍攝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從我的各個方面來說——藝術家、電影制片、導演、電視制片——“迷失”帶給我的經驗幫助很大。我從12歲起開始畫畫,那時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你不可能控制畫布上的每一滴顏料,就像你不可能控制片場每個人一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爭吵,但是爭吵背后的都是彼此的尊敬。這就是我從“迷失”的6年中學到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非要把“穹頂”和“迷失”做比較的話,兩者的相似之處就是一幫人突然來到了一個極端的環境中,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生存下去。人們如何形成一個整體,一個部落,每個獨立的個體又具有怎樣的個性,面對突然事件時他們又有怎樣的行為,這些問題是“迷失”和“穹頂”都在探討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把“穹頂”和“迷失”看做是相似的劇集。現在我有這樣一個機會來制作“穹頂”,用我在夏威夷拍攝“迷失”的經驗,會盡自己努力讓它走得更遠。
Q:不管怎么說你都無法再次復制《迷失》,有太多的劇都想做這樣的嘗試,但后來卻失敗了。
A:是的,《迷失》的成功也是一個奇跡。《迷失》的編劇之一,達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即將有一部新劇《被留下的人》(The Leftovers)在HBO上映,他和我談過這個劇集,但是《被留下的人》并不是“迷失”;另一名編劇卡爾頓·庫思(Carlton Cuse)目前也在著手新劇本的寫作,主題也和“迷失”無關。如此看來,《迷失》就是《迷失》,獨一無二,也畫下了句號。
Q:《穹頂之下》原著中只描寫了幾天的故事,如今看來劇集的時間段遠遠不止十幾天,和我們介紹一下故事的改編過程吧。
A:劇集基本遵循這樣的原則,一集故事的時間為一天或者一天半,在這個基礎上布萊恩和尼爾引入了新的角色,拉長了故事的時間。當然,劇集的敘事方式和小說又很大不同,斯蒂芬·金、布萊恩、尼爾達成的共識是:把書當做基礎,重新拍一部更好的電視劇集。斯蒂芬對小說的結局也并不是很滿意,我已經看完了小說的四分之三,聽說結局很黑暗。
這幾天來我一直處在混沌狀態,有時候無法分清小說中的故事和我們即將要拍攝的故事,斯蒂芬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他告訴我“忘掉小說,你可以帶著自己的想法去任何地方”。所以就有了現在的劇集,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也會有很多書中未曾發生的事件。
Q:書中的哪些元素將不會出現在劇集中?
A:劇集仍然是以小說為基礎的,特定的角色和時間關鍵點都嚴格按照小說的故事發展進行,整體劇集的風格也與原著保持一致。我可以劇透一點點,大吉姆(Big Jim)馬上就要露出他的狐貍尾巴,他是否善于獲得人們的信任,扮演他的迪恩·諾里斯是名非常出色的演員,他精準地把握著“信任”與否的關鍵點。我們的演員都非常棒,有的角色戲份并不多,但卻極其精彩,比如扮演小詹姆斯(Junior)的艾利克斯(Alex Koch),他剛剛從德保羅(DePaul)戲劇學院畢業,每次在劇集中出現都是亮點。
Q:現在看起來大吉姆是個惡棍,芭比是個英雄,但他們到底背后還有什么故事呢?
A:恩,你說的基本沒錯。《穹頂之下》中的角色好像是一幅水彩畫,顏色細膩,卻又有點模糊,不是那種粗線條的現代簡約派繪畫。正派、反派、好人、壞人,這些都沒有明確的界限。你現在對人物的了解相比較第一季結束時將會有很大不同,如果能夠獲得下一季預定的話,季與季之間也會有天上地下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