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輝
在傳統數學中,高三的語文課堂一潭“死水”,縱使教師才華橫溢,也難以激起半點漣漪;高三的作文課堂上的學生是一“座冰山”,縱使教師“甘灑熱血寫春秋”,學生也冷若冰霜,刀槍不入。
那么,怎樣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走進語文,喜歡語文,提高語文成績?來顯示高考總分里語文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在實踐教學中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對聯
對聯以最少的字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1.妙聯默寫。課前五分鐘我設計了“古詩文妙聯對句賽”,讓學生填寫比較熟悉的對聯。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沉舟側畔千帆過,枯樹前頭萬木春”“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寵辱不驚,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學生在競賽中鞏固知識、內化知識,在作文時方能信手拈來。
2.對聯學以致用。學生耳濡目染,在寫作時運用對聯,比如設計新穎別致的題目,賞心悅目的文段,能增加文采。如“大與小”的話題:“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燭之武知道國家為大,個人為小;“慈母心腸豈忍幼子質于齊,開明國母能從觸龍托于趙”的趙太后知道只有大的國家生存才有個人后代的發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更是完美闡釋小與大關系的典范。
對聯,讓學生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去關注生活、體悟生活。正所謂“心花一瓣,余香長留”。此“投水之石”,難道不是讓“死水”蕩起了波紋嗎?
二、編演課本劇
1.編課本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編演課本劇,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把記敘性文章改編為戲劇,劇本里有簡單的舞臺說明,大部分是對話。對話語言要規范,要求用詞要準確,句子要完整。表演時讀音要準確,對話要與人物性格相符合。
2.學生參與編演后寫了如下評論:《孔雀東南飛》中至高無上封建家長制權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狹隘的封建家族利益,無論是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都以那燦爛的毀滅來證明愛情的崇高、專一和難于逆轉,都以他們那短暫卻閃耀著奪目光輝的一生強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歷史和人心的深處,使人看到大膽追求自由理想幸福和愛情的人性之美與青春之光,看到了封建倫理道德的罪惡和卑鄙。
上一次舞臺,使人終生難忘。編演課本劇使語文課本中的故事“動”起來,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見地深刻起來。可見,“編演課本劇”這一“投水之石”,使思維的漣漪層層蕩起。
三、寫下水作文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是“領導者”,是“教練員”。一個稱職的教練員必須給運動員做示范動作,把運動知識化為具體的可見的訓練動作,讓運動員去模仿,學會高難動作。試想,如果一個教練員只講動作要領,運動規則,而沒有示范動作,運動員如何能學會那些高難動作?同理,作文教學中,有時候教師也要成為“教練員”,除了向學生講解作文知識,對作文訓練中的審題、立意等進行切實地指導外,還要親自“下水”,與學生一起寫作文,把“主導”融于“主體”之中。
同時,教師寫“下水作文”能積累一些寫作經驗,輔導起學生會得心應手。
(1)在觀看《感動中國》視頻節目后,仿寫頒獎辭,我寫了“魯迅頒獎辭”《魯迅,你是真的勇士》:
面對百姓疾苦,你,遠洋學醫;面對國家淪喪,你,棄醫從文。
你以筆為刀槍,以言為利刃,你大聲吶喊,喚醒了民眾。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是你革命的號角;“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你革命的態度。
先生,您才是真的勇士。
我的作品得到學生的好評,在此激勵下,學生又把新看的《感動中國》寫進作文,進行“感動”話題的分析《感動是一種養分》:
她,林秀貞,三十年如一日,贍養六位孤寡老人,這讓九州動容的事跡如雨露般浸潤我的心靈。
他,袁隆平,名滿天下,卻專注于田疇,這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的氣度如春雨般洗滌我的心靈。
他,王順友,跋山涉水,萬里傳郵,風雨無阻,遞信傳心,這韌如蒲葦、堅如磐石的執著如燈塔照亮前進的風帆。
感動是一種養分,它提升人的境界,凈化人的心靈。
(2)在我市質量檢測中,作文要求對社會“大話西游”“水煮三國”等文學現象進行評論,我試寫一篇文章《文化債》:
……
中華的文化在哭泣。
她不堪忍受世人對她的踐踏,她在哭泣,流下的每一滴眼淚,都是世人欠他的一筆血債。
名篇佳作被拿來尋歡作樂,古典名著被改的面目全非,現代社會流行“創新”,流行“獨樹一幟”,流行“另類”,但對文學的這種創新寧可不要,因為這是喪失靈魂的一種創新。
世人呀,停止你們那無情無恥的行為吧!難道你沒看到中國的文化已經千瘡百孔了嗎?
……
試問我們拿什么來給我們的子孫,那些陳詞濫調?那些庸俗作品?若干年后,他們見無法感嘆諸葛亮的舌戰群儒的風采,無法欽佩孫悟空除妖降魔的英勇,更無法領略《孔雀東南飛的》凄美愛情。
世人啊!當你把保護自然環境喊的比山響的時候,請留心一下我們身邊的文化環境。
……
這編下水作文,不僅讓學生關注中國文化,而且掀起拜讀文學熱。
朱熹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對聯,編演課本劇,寫下水作文,雖不是源頭活水,但也算高考送暖的春風,在高三語文課堂平靜的湖面上蕩起層層波。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