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梅
在傳統的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認為一名好的生物教師就是為學生“解決問題”,把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相應功能“講深講透”,使學生離開課堂時沒有問題可提。這種只注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幾乎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提出問題的可能。如今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而不應該只注重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廣大教師來說,這又是一個新課程。那么,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學會觀察是發現問題的源泉
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活生生的生物體,大量的生物學現象為觀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成為探究的動力和源泉。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去觀察感知,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如掛圖、標本、多媒體等,更要組織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觀察體驗,使他們產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進而讓他們發現更多的問題,產生探究的內驅力。如為什么靠近路燈的樹葉秋天比遠離路燈處的晚變黃、晚落?而在有路燈的道路旁邊種植的水稻反而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呢?運動會上,同樣進行1500米長跑,經常鍛煉的運動員和不經常鍛煉的感受一樣嗎?為什么會感到肌肉酸痛?這類問題學生在生活中都有體驗,既可以培養學生對周圍生活觀察思考的能力,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學的實用性。
二、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
學生要想提出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行,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才能夠對新的知識、新的事物產生好奇,才能夠更深一步地去探尋其中的奧秘,也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出比較有水平、有質量的問題來。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首先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擴大知識面,廣泛地閱讀,汲取各方面的營養,這樣就為學生的提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三、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學科,中學生物學教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對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可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在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很多原來自己沒有注意沒有發現的新事物、新情況,還有很多平時習以為常的現象,其實都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這就會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他們自己就會提出一些問題,從而無形中培養發展了他們提出問題的意識。
四、積極地創設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呈現出來,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它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精心創設情境,并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啟發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努力解決問題,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問題意識,這樣才會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可以多采用源于學生生活的問題或有意義的問題提問,將問題創設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對于學生來說,沒有見過、沒有經歷過的東西事物肯定不如自己親身經歷的更能引起關注,也更能夠激發他們深入研究的興趣。在學習消化和吸收時,提出“早餐沒吃,你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早餐吃的是面包和雞蛋,這些食物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麥當勞和中餐,你更愛吃哪個?哪個營養更均衡”。
五、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學生發現問題后,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選擇逃避,一種是想辦法探究找出答案。因此,學生發現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鼓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尋找答案。學生在獨立思考過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知識結構水平的限制,未必能找出正確的答案,但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得到了擴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思考后,再讓他們采取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讓他們自主地去教材中、資料中、生活中、網絡中尋找答案。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作用,最后給學生充分、肯定的評價,使他們感到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鼓勵他們總結知識,應用所學知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了培養,應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擴展。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