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摘要: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科學文化知識并不是全部,良好的藝術素養也尤為重要。可面對目前中學美術教育的不景氣,如何提高學生對美術這一非升學考試必考學科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將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筆者認為,要提高美術學科的吸引力,就讓我們先從學會留“美術作業”開始吧!
關鍵詞:學科的現狀;作業形式;作業目的;作業效果
當下,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一直是家長和教師的一個大難題。雖然“減負”的大旗也樹了好幾年,但是迫于成績競爭、升學率的壓力,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是有增無減。課上學習、課內練習、課下復習、課外補習……種種形式已經堆滿了學生的生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還來討論一門非升學必考科目的作業存在價值,好像是無稽之談,嘩眾取寵。其實不然,我反而認為“美術作業”應該存在,必須存在,更要一直存在下去!
之所以“美術作業”會讓人覺得不切實際,主要原因就是在于美術教育在功利性、教育性方面所起的作用極具隱蔽性。美術科目并非是一般學生升學考試的必考科目,學不學美術、美術學得好不好對考學來說無關緊要,因為美術確實貌似沒有功利性。而美術的教學過程中沒有直接涉及到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更沒有提及到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學。因此看上去好像對學生也沒有什么教育性可言。事實上,這樣的看法都是由于人們對美術的不了解所做出的膚淺的認知。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發的時代,人的素質并非僅僅是依靠高成績、大學問來判定,而是由科學知識掌握程度及藝術素養來綜合體現的。兩方面都優秀的人才是一個更具競爭力、更具創造力、更具人文精神的人才。所以美術教育不是走過場,注重美術教育是必要的,美術學科留“作業”應該也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在畢業初期,我抱著滿腔的熱情投身到美術教育工作中。但“殘酷”的現實無情地打擊了我。社會、家長、乃至學生對美術學科的不重視超乎我的想象。因此,我利用兩年時間對一屆學生在初一、初二不同年級時完成課上作業情況做了一項統計調查:
多么可怕的數字變化規律,認真完成課堂繪畫的學生在初一上學期占全年級65.98%,可到了初二下學期就下降到7.59%。觸目驚心!可又是那么實實在在!曾經那么多對美術有著濃厚興趣,并努力學習的學生因為文化課的課業負擔逐漸加重而淡忘并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因此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盡我所能將這種情況改變。
學生對作業的概念是十分敏感的,只要被稱為作業的東西,就會被提高到一個高度來對待。所以我就順應“潮流”,將課上的繪畫時間去掉,把繪畫內容當成家庭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并且要按時交作業,進行打分批改。而原來留給學生的課上繪畫時間,改變成多種多樣的授課形式,或講解美術史,美術知識;對作業進行學生互評;搞些美術活動等等。當然為了少加重學生課后負擔,我每次所留作業都是很少的,一般是一周一幅作品,并且根據我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家庭情況還會對作業進行適當調整:電腦制圖、照片拍攝、海報設計、服裝設計、家居設計之類的都會出現(相關知識我是一定會在課上有所講解的),而且也沒有過高的作業要求,只需要在學生自己的眼里做到構圖美、創意新、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觀點就好。
在實行“美術學科作業制”的教學初期也存在很多的困難和挫折。家長不理解,找到我,找到班主任反映情況,說:“小小的一門美術課怎么還留作業?”但是由于我的執著和學校領導及班主任教師的支持,我終于頂住壓力堅持了下來,并且新穎的授課模式也讓學生越來越有興趣。現在我的學生對“美術作業”越做越上癮,從每周帶一幅作品,變成自覺地每周帶兩幅、三幅或者更多。從作業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用心思考、大膽創新。有的學生把自己的泥塑拿來學校展示給大家;有的學生自發組織“T臺大賽”,穿上自己手工繪制的衣服組織攝影比賽;更有甚者參加網上海報設計招標……課上的教學效果也越來越好,學生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增強,繪畫能力也在一點點提高,從剛開始的線條斷斷續續變成線條流暢,構圖飽滿,色彩明亮。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我更陸續聽到這樣的話,一位語文教師對我說:“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了,XXX的作文水平可提高不少,有豐滿的內容了。”生物教師也對我說:“XXX的觀察能力加強了很多。”更有家長說:“我們家孩子現在一完成作業,就忙著出去寫生、照像,我再也不擔心他窩在家里玩游戲了,這種美術作業我覺得做做也挺好。”
其實一周一節的美術課并不能讓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也很難讓一個十三、四歲的學生理解“美”的概念,但只要讓他們對“美”產生興趣,從而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這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其實我的做法就是著眼于用“美術作業”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進而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從學生的被動寫“作業”到主動做“作業”,這就是我們“美術作業”質的飛躍,貌似的“加負”其實恰恰符合“減負”的理念。
因此,“美術作業”的存在是極為必要的。對學生、對家長、對教師都是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我也深深地喜歡上了欣賞學生的“課后作業”,因為從他們的這份“作業”中我感受到,作業不再是一個刻板被動的模式,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在傳達!
參考文獻:
1.呂廷和,《通過藝術的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王大根,《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