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耿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特別強調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教師,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認真學習領會先進的教育理論并與實際相結合,學會變通地運用先進教育理論來讓學生有更大地發展。教學的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克服自身缺點,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從而為更好地把先進理論與思想品德課堂相結合做貢獻。
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而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教會學生知曉如何做人的道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學生的自立能力。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篩選能培養自立能力的內容
有關自立能力教育的內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極為豐富,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研讀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的編寫邏輯與教育目標體系,明確編寫者們的編寫意圖。在每節課前,都要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情感基礎和能力儲備,在教材與初中學生實際中尋找契合點,充分挖掘教材中自立能力教育的相關內容,使自立能力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吻合。
初中思想品德對初中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分階段、有步驟逐層遞進的。初一年級主要培養學生學會承擔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初二年級主要培養學生學會對他人、集體負責,做一個守法和依法維權的人;初三年級主要培養學生自覺地承擔對民族、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做一個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人。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取材于書本,但不拘泥于書本,還要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與生活實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既避免了教師單方面說教的空洞,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地完美結合。
例如,在上蘇教版初二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這一框題時,首先,教師通過認真學習《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把握這一框題的目標是要“有意識地培養生活自立能力,增強責任意識、自主意識,了解提高生活自立能力的基本方法,懂得“生活自立能力需要人們有意識地培養”。其次,通過教材學習與領悟,教師要明了編寫者的編寫意圖是幫助初中學生順利度過“危機期”,辨證地認識和對待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樹立自立自信自強的生活態度,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自立能力。我們在與學生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自立的要求,希望擺脫對家長的依賴,時常發生與父母“對抗”的事件。但在經濟方面卻依賴家長,沒有家長的支持,會不知所措,生活不能自立。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推導出自立能力教育的內容: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擔當,自己負責,只有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立的人。在教學過程上,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現在能做的,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自己做,由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自加壓力,自覺完成我們的教育任務。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組織活動重在參與,旨在內化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以往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往往重視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因此,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創設情境,巧妙組織課堂活動,寓教于樂,指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探究、體驗與感悟,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使學生的自立能力的培養由外在要求上升為學生的自我需要。教師要想方設法把課堂上變成學生能自由發展、自我展示的舞臺,使每個學生都有想“被培養”的欲望,這樣,我們的教育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如,在講初二年級下學期第十五課《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時,教師設計案例:九(3)班的李歡同學,她的父母離婚后都不愿撫養她,她只能跟隨著年邁的、身體狀況欠佳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們生活很貧困,但李歡同學從沒有跟同學說起。她的同桌趙鵑知道后,沒有經過李歡的許可就向全班同學說了李歡的家境,并且提議全班同學為她捐款。可是,當趙娟把募捐到的錢交給李歡時,沒想到她毫不領情,一口回絕了,而且還狠狠地瞪了趙娟一眼,之后哭著沖出了教室。面對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趙娟感到很委屈,李歡也覺得更委屈。然后,我要求學生分組探究,模擬一個道德法庭來分析一下案例。首先,我讓為趙娟打抱不平的學生坐左邊,讓同情李歡的坐右邊。選出法官,請雙方準備一下,選出代表進行法庭辯論。通過辯論,學生都明白了大家樂于助人,與人為善,幫助同學的心是好的,可是,趙娟卻在無意之間侵犯了其他人的隱私,這樣,這使李歡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造成了不應有的傷害。李歡同學不愿意別人知道她本人家庭的情況,這是她擁有的權利。趙娟同學的初衷是好的,但不應當不經過別人的同意就私自公開別人的隱私。通過本次模擬活動,學生都深刻地認識到法律離我們并不遙遠,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對他人負責其實也正是對自己負責,人的生活離不開法律,這也是培養學生自立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學習初二年級下學期第二十課第三框《保護環境》之前,我事先組織學生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調查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上課時,我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確立一名組長,引導學生對所在社區或鄉鎮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結束后每組要完成一份環境保護方案。各組選某一個環境問題作為活動主題,如“保護水資源”“空氣污染的防治”“如何治理噪音污染”等,讓學生按不同的分工任務,進行收集、查閱相關資料,集中討論、分析與總結,完成環保方案后在班級交流。在活動中使學生真正理解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能自覺做到環境保護從我做起。
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與教育主題設計辯論賽、主題班會、小品表演等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悟的活動中身臨其境,既有利于學生掌握與了解書本知識,陶冶情感,又能提高覺悟,在實踐中自覺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