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的非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橫向聯合不斷增多,產學研之間的合作日益加強。規模的擴大不僅是各創新主體內在的需求,也是經濟規??偭坎粩嗵岣叩目陀^結果。盡管產學研合作在規模和形式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的變化日新月異,對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產學研合作創新過程中也存在著如,合作層次淺、利益分配不均等諸多問題。
關鍵詞:產學研 協同 創新 問題
我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創新能力薄弱。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圍繞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橫向聯合不斷增多,產學研之間的合作日益加強。從總體上看產學研合作規模呈現出不斷擴大趨勢。盡管產學研合作在規模和形式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變化日新月異,對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產學研合作創新過程中也隱含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凸顯,影響著產學研合作的長期、持續發展。
一、產學研合作層次淺
重大的技術創新一般都要求形成一種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但是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產學研圍繞單一項目展開的短期合作較多,為企業服務的團隊也趨向個體化、流動性強,導致對相關技術領域缺乏長期的跟蹤和研究,這樣不利于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關系仍然比較松散。產學研合作仍然停留在技術轉讓以及單一的項目合作階段,圍繞某一技術項目的點對點合作比較多,而圍繞產業鏈進行合作創新的機制還比較少,特別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結成戰略聯盟,在發展戰略、項目開發、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結成利益共同體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目前,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一種重要的產學研結合的組織形式,我國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對于如何具體運用戰略聯盟這一手段來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工作,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當前產學研合作層次淺的表現主要是:
1、合作的內容有限
大多停留在企業為學校解決實習場所,學校為企業做些培訓工作;合作的層次比較有限,通常是名牌、重點高校,大的科研院所,較易找到合作伙伴,而一般院校則較難找到合作伙伴。
2、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國家對教育投入支持不足,迫使高等院校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走出校門,面向企業爭取合作和資助,又由于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科技競爭意識淡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不完全等因素,使企業對合作缺乏應有的積極性。
3、合作的形式有限
目前我國大多數產學研合作僅是簽訂一些相互沒有明確義務和責任的書面協議或聯合成立形式較為松散的董事會,缺少實質性的戰略合作。傳統的產學研合作中雙方主體站在兩個不同的立場,學校是為了自身的發展獲取必要資金以及自身科研成果得以轉化而進行產學研合作,而企業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因此雙方出發點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這種不同的目的,致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各方都無法把彼此的合作與自身發展戰略部署相融合,而是局限在一種短期的利益結合,他們往往在單項、短期、有限合作中尋求利益的平衡,一旦利益平衡被打破,這種合作形式就會瞬時瓦解。因此,這種模式無法形成一種長效、穩定、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造成了產學研合作無法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效益。
二、利益分配不合理
在一些產學研合作創新的項目中,企業積極性很高,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提供的技術成果也很好,但是合作過程卻非常艱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產學研合作創新中各方的利益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各方對技術成果的價值經常存在著不同的認識。產學研合作初期根據各方談判地位的不同,比較容易達成一致協議,但隨著合作項目的向前推進,當看得見的利益或風險越來越近時,當科學技術成果真正轉化為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科技產品時,常常就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使得各方分道揚鑣,并最終使得一些很有發展前景的合作創新被扼殺在了搖籃里??梢姡娴姆峙溥€存在于我國現階段的產學研合作創新各方的內部,尤其是像知識產權的歸屬、創新轉化資金的分配等處理不好,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更會造成合作前功盡棄,導致產學研合作各方利益的流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對科技成果的歸屬權和產生經濟效益時利益分配上往往會有很大的分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將自己研發的科技成果(一般是實驗室階段的成果)提供給企業,企業經過完善工藝條件,完成中試,直至形成產品,并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推向市場,才最終實現了科技成果向經濟利益的轉化。由此,大學教師認為自己是科技成果的發明人,是產品的源頭,理應得到較大的經濟效益;而企業領導人則認為,科技成果真正實現轉化是在工廠里經過進一步的研制,以資金和管理的投入,最終才出現在市場上,經濟利益絕大部分應用來填補企業的付出。這就是說,在如何界定成果,在如何劃定產生經濟效益的分配比例的問題上尚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基于這種原因產學研合作往往就會出現利益分配上的分歧。利益驅動機制不建立,企業和高校之間就很難找到利益均衡點,就會造成缺乏連接整個科技體系與社會經濟體系的紐帶和機制,影響產學研合作的效率。
三、技術成果不成熟
我國現階段科研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政府主導型,而非市場主導型,這就導致了科技成果偏離市場需求。廣大科教人員的科研取向不是面向市場和市場經濟建設,而是面向政府,結果造成選題與生產實際需求脫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部分科技成果都不能直接應用于生產,只是停留在基礎研究階段和實驗室成果階段,并沒有到達應用技術開發階段和中試、示范推廣轉化階段。另外,有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偏于產中研究,而缺乏產前、產后的配套研究。這部分科技成果大多是在現實生產某些重要問題或關鍵技術環節上有突破,甚至是重大突破,體現出較高的學術和技術水平,也怡好吻合于目前的成果評價體系,能獲獎或獲得重大獎勵,但這些成果多半缺乏與之相配套的常規技術及工藝技術。因為這些常規技術及工藝問題往往非常繁瑣、辛苦又不能體現水平,科技人員大多不愿意從事。這樣一來,這些沒有配套技術和措施的科技成果的效益大多都實現,可行性較差。我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長期以來形成了“輕實際應用,重理論研究”的思想觀念。一部分科技工作者整日忙于提出各種理論來解釋在實驗室條件下取得的各種數據,并滿足于此,卻很少顧及這些研究成果究竟與現實社會生產實際有多大聯系,能夠為社會創造多少財富,導致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的嚴重脫節。還有一部分科技工作者雖然能夠認識到應用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對生產實際了解不夠,沒有渠道充分收集和研究市場信息,在科研工作中從技術的發展角度考慮較多,而對該技術應用的現實可能性及市場應用前景等方面考慮較少,造成研究成果不適應企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而企業實際需要的成果又提供不了的尷尬局面。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科技成果看起來過剩,另一方面,在企業中具有轉化可行性的、有市場價值的科技成果又嚴重缺乏。造成了技術成果供需的嚴重矛盾。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就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不成熟,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難以去滿足企業對于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要求。
四、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有2萬余項比較重大的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和5千多項專利,但是其中最終轉化為工業產品的成果不足5%,而歐美發達國家轉化率則在45%以上。我國科學技術向生產轉化的比例為10%~50%,也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0%~80%,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例僅為2%,而與歐美發達國家的25%-3O%相比更是不能同日而語??萍汲晒D化率低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我國本來就緊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極大浪費,并導致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下滑。根據瑞士洛桑管理開發國際研究院(IMD)發布的2003年國家競爭力指標數據統計,我國的產學研合作水平名列第23位。我國從1985年至今已經擁有專利成果300余萬項,但實際轉化率卻不足2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大約只占被轉化成果的30%左右。傳統科學研究過分關注新的科研成果的產生,但往往忽略已有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過去的科研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怪異的現象,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出來之后,就往往局限在實驗室狹小的領域,有的甚至被束之高閣,這就使得為企業發展提供動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多年來重理論、輕開發,重研究、輕推廣,許多成果依然中看不中用。在過去的產學研合作道路發展過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往往更多的是關注理論和成果的產生,卻忽視了成果研究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即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造成一種本末倒置的局面,使得大量的科研經費并沒有產生真正的生產力,造成了極大地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