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最近,在網絡上盛傳著這樣一則視頻:一位法師在峨眉山布道講法,一群猴子在他身邊嬉戲。這位法師是河北佛教協會的延參法師,他所講的是:生命如此輝煌,生命如此精彩!!!……讓生命多一些精彩,生命是如此地美好,讓我們祝福這所有,讓我們祝福這生命。
這則視頻在網絡上走紅除了延參法師的口音和表情外,就是猴子和人的互動。這是大自然的和諧與美,也是生命之美。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個小星球,但它與其他星球的區別是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在人類已知的世界上,地球是惟一一個具有生命的星體,這也是地球美的所在。地球上的生命不可能單獨生存,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聯系、共同生活的。而生物多樣性指的就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生物學家指出,在自然狀態下,物種滅絕與新物種出現的種數基本上是平衡的。但是這種平衡已受到破壞。
如今,在人類追求高投入、高增長、高消費的文化發展模式的沖擊下,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使物種的滅絕速度達到過去兩億年速度的數百倍乃至數千倍。由于人口不斷增加,土地的壓力大增,野生動物遭人類大量捕殺,森林也幾乎被砍伐殆盡,使整個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009年11月3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再次更新了《受脅物種紅色名錄》,在47677個被評估物種中,17291個物種有瀕臨滅絕的危險,比例約為36.3%。其中包括鮮為人知的植物、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這僅僅是冰山一角,許多物種甚至在發現前就已經消失。
據專家估計,由于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消失,可能會對人類的健康以及賴以生存的農業和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并進一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保持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環境健康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最近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年僅因毀林和森林退化就會導致2萬億到4.5萬億美元的損失;另一方面,如果每年對自然保護區投資450億美元用于改善生態系統,由此帶來的收益可高達5萬億美元。
為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最大限度地保護地球上的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主導下,國際社會制定并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2001年,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可持續發展峰會”上,各國領導人承諾到2010 年前,扭轉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趨勢,2005年,來自世界各國的150多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紐約舉行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又再次重申了這一承諾。2010年對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年,各國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第10次會議上,重申以往的承諾,并將減少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承諾納入到國家計劃之中,確保每一個締約國都制定并通過一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策略。
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物質基礎,包括人類生存的基礎。如果這些物種遭到破壞,我們的后代子孫將變成孤家寡人,難以在地球上生存。保護物種多樣性與人類生存發展緊密相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呼吁每個人都要在保護物種多樣性上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動,投入到這一人類共同使命中來。
生物多樣性 生命的共存形式
生物多樣性在地球表面無處不在,它是地球環境億萬年演化的產物,又是人類及其他生命環境的締造者與維持者。在地球所有的特征中,覆蓋其表面及海域的生物層是最復雜、活躍和富于變化的。這個生物層就是生物圈,它通過無數植物、動物、微生物共同的代謝活動,以物理和化學的形式與大氣層、地層和水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體系,使得人類在內的無數物種都可以生存在這個體系當中。
生物多樣性實際上是一個支撐地球生命的系統,是指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對于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食物、纖維、建筑和家具材料、藥物及其他工業原料。人類的衣、食、住、行沒有一項能夠脫離生物多樣性。
地球上出現可呼吸的空氣、可飲用的水源、肥沃的土壤、高產的農田、富饒的海域、適宜的氣候以及其他的生態系統服務,都充分顯示了生物體的作用。可見,生物多樣性在地球表面無處不在,甚至存在于每一滴水中。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人類共同的財產,給人類帶來了諸多惠益,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可以歸納為三大類:第一是直接價值。從生物多樣性的野生和馴化的組分中,人類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物、許多藥物和工業原料,同時,它在娛樂和旅游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第二是間接價值。主要表現在固定太陽能、調節水文過程、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貯存營養元素并促進養分循環和維持進化過程等方面。第三是未來潛在價值。生物多樣性的未來潛在價值指能夠在未來某個時候為人類社會提供經濟利益。這些潛在的價值目前還未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生物在未來可能給我們提供極大的幫助。
生物多樣性在時間與空間中演化,從無到有,由簡變繁。任何時候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的總量都由兩個相互對立的力量所左右,即物種形成和滅絕。然而對于任何一個特定地點,生物多樣性受4個關鍵因素影響:氣候、散布能力(生物到達并定居在某一地點的能力)、時間和生境的種類(某一地點有多少可供物種利用的條件)。
物種類組成的不斷變化,部分物種的絕滅,是一定自然歷史時期的產物,既與自然環境變遷相聯系,亦是植物群不斷繁衍、演變、新類群不斷產生,舊類群不斷消亡和不斷更新的過程,生物進化,“適者生存”是生物物種多樣性產生的結果和背景。
化石記錄表明,自地球上有生命以來,數以億計的物種發生了進化。然而地球也并非簡單地不斷被越來越多的物種塞滿,相反,物種形成的過程總是與另一種相反的過程大致平衡——這就是滅絕過程(即一個物種的所有成員全部死亡)。事實上據古生物學家推算,自生命產生后的漫長年代里,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物種中有99%已經滅絕。
在人類出現以前,物種的滅絕與物種形成一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兩者之間處于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據有關資料顯示,物種自然滅絕的速度大約為每100年有90個物種滅絕。人類出現以后,尤其是近百年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的加快了。以哺乳動物為例:在17世紀時,每5年有一種動物滅絕,到20世紀則平均每2年就有一種動物滅絕。就鳥類而言,在更新世的早期,平均每83.3年有一個物種絕滅,而現代則每2.6年就有一種鳥類從地球上消亡。在印度洋、大西洋中的一些島嶼上生活的特產鳥類絕滅的速度,從1601?1699年為8種,1700?1799年為21種,1800?1899年為69種,1900?1978年為63種。目前,生物多樣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喪失。據國外的科學家估計,目前物種喪失的速度比人類干預以前的自然滅絕速度要快1000倍。以鳥類為例,在世界上9000多種鳥類中,1978年以前僅有290種鳥類不同程度的受到滅絕的威脅,而現在這個數字則上升到1000多種,大約占鳥類總數的11%。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估計,在未來的20?30年之中,地球總生物多樣性的25%將處于滅絕的危險之中。在1990?2020年之間,因砍伐森林而損失的物種,可能要占世界物種總數的5?25%,即每年將損失15000?50000個物種,或每天損失40?140個物種。大量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拯救這些逐漸走向滅亡的物種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
沒有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就沒有人類的出現。生物多樣性一開始就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為了保障人類在地球的長期生存。人類只有改變自身的行為,才能在這個星球上延續下去。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水平。
保護生物多樣性
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生物多樣性被稱為地球的免疫系統,起著保護生態系統健康、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然而,由于資源的過度利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物的生存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面臨巨大的壓力,大量物種急劇消亡,生態系統嚴重退化,各種資源不斷枯竭。因此,生物多樣性受到各國政府、有關國際組織及社會各界和大眾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一個重大的戰略課題。
“任何一個物種在自然界不可能單獨長期存在下去,它必須與其他相關的物種形成生物群落才能生存,對于我們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的肆意破壞,必然導致人類自身最終面臨毀滅性的災難。”北大生物系教授潘文石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時說。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當今社會,特別是一個到2050年人口將達90億的星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人類還需要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采取“迅速、根本且創造性、可持續的”措施,否則當前的地球自然體系將快速退化甚至崩潰。
20世紀后葉生命科學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未來的自然科學中生物科學將成為帶頭學科,甚至預言本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在生物科學諸多的分支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前生物科學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學界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據可靠的數據說明每天約有100多種生物在地球上絕滅,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以前就消亡了,這對人類無疑是一種悲哀和災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生物多樣性是完整的、和諧的、渾然一體的,它體現了一個區域內生命形態的豐富程度。
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食物、水和健康的重要保障。人類是動物大家族的一員,動物都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需要綠色植物提供。在全球30萬種植物中,人類經常利用的農作物不到200種,加上藥用植物,所開發利用的也不到1000種。我們都知道,小麥、水稻、玉米提供了全人類主要淀粉來源,大豆、花生是主要的脂肪來源。植被通過蒸騰作用將土壤中的水輸送到大氣,然后參加大氣水循環;地球如果沒有綠色植被覆蓋,水循環就絕對不是今天的樣子。再看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健康的呵護:在化學制藥沒有發明前,我們的祖先就是用天然動植物成分來充當藥物的,至今生物制藥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各種動植物提供的;另外,最關鍵的是,我們呼吸的氧氣也是植物制造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是地球上發生的規模最大的兩個生物化學反應。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金鑒明指出,生物多樣性一旦減少,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要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就要受到影響。至于潛在價值,雖然大量生物的潛在價值目前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種野生生物一旦從地球上消失就無法再生,它的各種潛在使用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
生物多樣性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四大遺傳資源起源中心之一,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擁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物種數量位居北半球第一,果樹種類居世界第一,是北半球的生物基因庫。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地形復雜,南北跨越熱、溫、寒三帶,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高等植物約有34000多種,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約占全世界植物物種的十分之一。其中,苔蘚植物117科(苔類52科,蘚類65科),506屬(苔類144屬,蘚類362屬),2541種,種數約占全世界總種數的11.25%;蕨類64科,221屬,2275種,約占世界蕨類總種數的19.25%;中國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有12科42屬245種,分別為世界現存裸子植物科、屬、種總數的80%、51.22%和28.82%。被子植物243科、3182屬、29230種,科、屬、種數目分別占世界被子植物的61%、31%和12%。
中國也是動物物種非常豐富的國家之一。現已記錄的脊椎動物共6588種,約占世界總種數的14%。其中,哺乳動物607種,約占世界總種數的14.1%;鳥類1332種,約占世界總種數14.6%,是世界鳥類種類最豐富國家之一,其中濕地水鳥271 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水鳥有56 種。爬行動物452種,約占世界總種數4.6%;兩棲類335種,約占世界總種數6.1%;魚類3862種,其中內陸濕地魚類已記錄的種類有1118 種,約占世界魚類總種數的17.5%。另外,無脊椎動物、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種類也極為繁多,尚無法精確統計。
相對于物種的豐富度,物種的特有性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中國遼闊的國土、古老的地質歷史、復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形成了多樣的生境,這些都為特有屬、種的產生和保存創造了有利條件,也使中國的特有種極為豐富。中國特有植物估計有15000~18000種,約占維管植物總數的50~60%,在世界上處于第7位,特有高等脊椎動物在世界上處于第8位,各類群中特有屬、種所占比例差異較大。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各種生物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也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條件。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維系物種、平衡自然、保護地球家園。同時,生物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具有寶貴的開發利用價值,對于加強農業、創新科技和促進發展都十分重要。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負責任大國的應盡之責。我國已加入一系列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國際公約和協議,要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認真履約,共同呵護地球家園。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在行動
7月3日上午,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柳林林場,來自漢中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32只人工籠養朱被放飛,它們將“翻越秦嶺”,首次在我國北方展翅翱翔。
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朱主要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習慣在高大樹木上棲息和筑巢,在水田、河流淺灘、沼澤等地覓食。20世紀以前,朱曾廣泛分布于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大部分地區,自古被我國民間視作吉祥的象征,有著“吉祥之鳥”的美譽。然而,由于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水田森林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污染、人為干擾等因素使得朱的數量急劇減少,在東亞地區各國先后絕跡。我國1981年在陜西洋縣重新發現7只野生朱,這也是當時全球僅存的一個朱野生種群。
經過多年不懈保護與飼養繁殖,朱種群數量已由最初發現的7只發展到現在國內的1700余只,其棲息地的分布范圍也在不斷擴大。32年后,帶著一份美好的寓意,32只“吉祥之鳥”的身影重現在我國北方,為鳥類世界再填一道美麗的風景。
人工飼養,野外放飛,這是中國為保護朱野生種群所作出的系列努力之一。
無獨有偶。2012年10月11日,在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訓場誕生的大熊貓“淘淘”被正式放歸自然,這意味著中國的大熊貓保護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將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野化訓練后放歸自然,補充野外種群,是瀕危野生動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復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大熊貓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單一和棲息地破碎等因素影響,放歸自然的難度遠遠高于其他野生動物。相關專家稱,放歸自然后的“淘淘”要經歷適應野外環境、融入當地種群、繁育后代等多重考驗才能真正實現放歸自然的目標。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中國又是生物多樣性受到最嚴重威脅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原始森林長期受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人為活動的影響,其面積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減少;草原由于超載過牧、毀草開荒的影響,退化面積達87×104km2。生態系統的大面積破壞和退化,不僅表現在總面積的減少,更為嚴重的是其結構和功能的降低或喪失使生存其中的許多物種已變成瀕危種或受威脅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占156種,形勢是十分嚴峻的。
中國是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人口對環境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壓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這種惡化的態勢,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會威脅到世界的發展與安全。
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性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早在1992年就參加了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并在《生物多樣性公約》上簽字。繼而,中國政府批準了這個《公約》,并履行承諾的義務;成立了國家履行《公約》工作組,協調我國的履約工作;分別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報告》,并正式發布。同時,加強物種保護和自然保護的法規建設,并陸續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等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程。(選自《2010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發展及保護研究報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央領導就加強物種資源管理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生態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銳減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基本保持穩定。
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我國已制定《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20多部相關法律法規。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機制運轉良好。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的農業大國,70%左右的人口住在農村,對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多年來,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踐表明,保護生物多樣性重點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就地保護是最好的辦法。
我國具有陸生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包括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濕地類型中除苔原濕地外,其余類型均有分布。建立相應的自然保護區,使物種自然繁衍符合物競天擇的規律,確實是保護多樣性的最好辦法。
在就地保護方面,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541個,占國土面積的14.7%,初步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在移地保護方面,已建有動物園230多個,植物園234座,以及數百個珍稀瀕危動、植物人工繁育基地。生物物種資源的調查有序開展,一些重要生物物種資源已經完成編目收錄。各有關部門通過聯合或專項執法行動,有力地打擊了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行為。
據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總體上呈現穩中有升的發展趨勢。例如,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珍稀孑遺動物,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被譽為“國寶”和“活化石”。通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全面強化了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現在已經有45%的大熊貓棲息地和61%的野外大熊貓種群納入到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目前,我國大熊貓種群數量超過1800只,分布在陜西、四川和甘肅3省的45個縣境內,總棲息地面積達230萬 hm2。
大熊貓、金絲猴、朱、揚子鱷、鱷蜥、蟒蛇、穿山甲等250多種野生動物新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還開展了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放歸自然,朱、揚子鱷、鱷蜥、黃腹角雉等10多種野生動物實現了從人工繁育場所到野外的生存,朱、野馬等在放歸自然后還順利實現了自然繁殖。
我國野生植物及其生境的拯救保護正在不斷得到加強,初步形成了以就地保護和種源保存培育為龍頭的保護格局。通過《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規劃》的實施,針對蘇鐵、蘭科植物、西南地區高原珍稀植物、西北地區珍稀沙生植物、東北地區珍稀野生植物以及三峽庫區珍稀植物等六大類物種實施了就地保護、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種源培育工作,有效保護了我國10余種野生蘇鐵的主要分布區,對200余種亞熱帶野生蘭科植物實施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了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的1000多種珍稀或瀕危、特有野生植物,成立了全國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和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分別收集保存蘇鐵類、蘭科類植物240余種和500余種,基本完成了蘇鐵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原產我國的重點蘭科植物收集保存取得階段性成果。對杏黃兜蘭等我國特有的瀕危蘭科植物以及德保蘇鐵、華蓋木、西疇青岡等極度瀕危物種開展了回歸自然的試驗。
在我國公布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到:到2015年,力爭使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提出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就地保護,陸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占陸地國土面積的比例維持在15%左右,使90%的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保護。合理開展遷地保護,使80%以上的就地保護能力不足和野外現存種群量極小的受威脅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不容易,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進來,以實際行動保護身邊的物種。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物種都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親密的朋友。人類善待它們,實際上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和生存基礎。所以,只有愛護野生動植物,才能真正愛護人類自己。
保護森林、濕地、荒漠
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森林、濕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態系統覆蓋了近2/3的國土面積,在保障人類生存與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地球之肺,濕地是地球之腎、荒漠是物種基因的寶庫,因此生物多樣性關系著生態安全,關系著人類的生存發展。
實踐證明,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在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無論損害和破壞哪一個系統,都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影響地球的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只有建設和保護好這些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好生物多樣性,人類才能永遠地在地球這一美麗的共同家園里繁衍生息。
在廣袤的大地上,無數的綠色森林使人類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麗。森林中,一個個涌動的生命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機。森林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藏。在這里,各種珍奇的動植物資源爭奇斗艷,展示著各自的風姿和美麗。它們與姿態各異的奇石、蜿蜒流淌的溪流、珠串垂掛的瀑布等共同組成了大自然的合唱。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在森林中,不管是參天大樹、奇花異草,還是飛舞的鳥類、爬行的昆蟲,在它們身上都傳承著物種的基因、地球的密碼。
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與人類息息相關,它不僅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而且還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和“鳥類的樂園”。
無論是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荒漠總是與荒涼、風沙、貧瘠、干旱等聯系在一起,很少能有人聯想到綠色和生機。然而,荒漠是全球大量資源的貯藏地,是人類三分之一食物和二分之一牧產品的來源地。荒漠生態系統,既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脆弱帶,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態類型。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活立木總蓄積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7.21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1.2億公頃,天然林蓄積114.02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0.62億公頃,蓄積19.61億立方米。中國擁有各類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熱帶林,以及它們的各種次生類型。中國森林的野生動物資源極其豐富,6347種脊椎動物大部分棲息在森林中或林緣。中國有喬木2000多種、灌木6000多種。由于在新生代第四世紀冰川期,華南、華中、西南廣大地區,除局部山地有山地冰川外,大多數山地未遭受冰川影響,從而保存了許多中國特有的孑遺種。
中國內陸濕地主要有沼澤、湖泊、河流3種類型。根據1995~2002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中國沼澤濕地1370.03萬公頃,湖泊濕地835.15萬公頃,河流濕地820.70萬公頃。內陸濕地魚類已記錄的種類有1118種,其中鯉形目有824種,占中國淡水魚類種數的73.3%。中國有濕地水鳥271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水鳥有56種。
荒漠地區蘊藏著天然特有品種和品質的經濟植物、動物和藥材,是地球生態系統中一個獨特的子系統。由荒漠地區各類生物和環境構成的陸地荒漠生態系統,在保障著全球41.3%陸地面積和20億人口生存的同時,還為人類保存了許多特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為人類提供了獨有的豐富奇異的自然景觀。
另外,中國擁有各類草原近4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7%。中國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飼用植物6704種,其中屬于中國草原特有的飼用植物有320種。天然草原上還分布著大量有經濟、藥用等價值的植物資源,如甘草、麻黃草、冬蟲夏草、雪蓮等。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動物達2000多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達40余種。
近十幾年來,由于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和長江流域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工程,森林資源保持了持續增長,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6%增加到目前的20.36%。然而,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草原生態系統出現退化,目前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漬化、石漠化。據估計,中國40%的重要濕地面臨嚴重退化的威脅,特別是沿海灘涂和紅樹林遭受嚴重破壞。
1998年出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估計中國物種的受威脅程度哺乳類為23.06%、鳥類14.63%、爬行類4.52%、兩棲類2.46%、魚類2.41%、裸子植物28%、被子植物13%左右。據2004發布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估計,中國野生動植物瀕危狀況遠比過去的估計高,特別是植物的瀕危物種比例遠遠超出過去的估計。近20?30年來,中國海洋底層和近層魚類資源衰落,產量下降,漁獲物組成低齡化、小型化和低值化。
中國生物遺傳資源喪失十分嚴重。例如,20世紀50年代,中國各地農民種植水稻地方品種達46000多個,至2006年,全國種植水稻品種僅1000多個,且基本為育成品種和雜交稻品種。20世紀50年代,中國種植的玉米地方品種達1萬多個,到目前生產上已基本不用地方品種了。另外,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的分布范圍也不斷縮小,中國野生稻原有分布點中的60~70%現已消失或大面積萎縮。
為保護森林、濕地、荒漠、草原等重點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中國相繼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通過拯救繁育瀕危物種、開展資源調查、建立自然保護區、強化執法監管和野外巡護、促進資源培育等強有力措施,取得了保護區域不斷擴大、瀕危物種種群穩中有升、自然生態系統日益優化的成就,令世界為之矚目。
根據《全國野生動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和《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林業部門已經實現了其階段性目標,完善了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網絡。截至2011年底,林業系統已建立了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等五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126處,總面積1.23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12.77%,占全國自然保護區數量的82%、面積的82.10%,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3處,面積7629.07萬公頃。這些自然保護區成為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主體,有效保護著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蓋了20%的原生林、50.3%的自然濕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區,對維護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這樣,現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一是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區域生態系統不斷退化,物種棲息地不斷減少。我國一些重要生物資源流失國外。二是一些新的國際生物多樣性問題對我國形成新的壓力。外來物種入侵呈蔓延之勢,危害日趨嚴重。三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生物多樣性保護尚未納入各級政府的規劃或議事日程,缺少綜合配套的保護政策,特別是一些自然保護區日常監管缺失。
有關專家說:“生物多樣性保護勢在必行,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在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的進程中,努力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水平和成效。”
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基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本源。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推進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相信,隨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必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