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彪

7月10日,國家林業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正式啟動實施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太行山綠化、平原綠化三期工程建設(2011—2020年)。到2020年,國家將投資2129億元,完成造林2167.2萬公頃,促進工程區防護林體系更趨健全,結構日益完善,功能明顯提升,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平均提升4.1%以上。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貫穿祖國東西的“黃金水道”。長江和珠江流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企業密集,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和“驅動器”。太行山是京津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區是我國重要糧倉和工業生產基地。這些地區的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維護生態安全十分關鍵。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家先后啟動實施了長江、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和太行山、平原綠化工程,切實加強了重點敏感區域的生態修復工作。四項工程是國家直接投資,地方組織配套的林業重點工程,與其他重大生態工程相比,每一項建設規模雖然略小,但工程設計以直接提升我國大江大河流域、山區平原地區生態恢復和防護能力為目的,針對性更強、延伸面更全。工程內容以營造林措施為基礎,結合水土流失治理,旱、澇、干熱風等災害抵御能力建設,功能性要求更高,系統化、專業化程度更深。工程建設還強調保障民生,通過國家投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維護當地社會和諧穩定,注重獲取綜合效益。可以說,四項工程的有效實施開啟了我國針對“江、河、山、原”等特定地域的生態治理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有效扭轉工程區生態惡化趨勢,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01—2010年,“長、珠、太、平”4項工程二期建設順利完成。國家和地方總計投資1098.5億元,完成造林1174.2萬公頃,低效林改造31.4萬公頃,長防、珠防、太行山綠化、平原綠化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分別增加了4.7、12.2、7.7和1.3個百分點。長防工程區土壤侵蝕量每年減少2.3億噸,洪澇災害明顯減輕;珠江流域的東江、西江、北江中上游水質持續保持在二類以上,重點水庫水質保持在一類以上,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證;太行山區綠化面積不斷增加,水土流失面積逐年縮小;平原農區的風沙、霜凍和干熱風災害持續下降,為我國糧食“九連增”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雖然二期工程建設取得了成效,但是我國長江、珠江流域,平原地區和太行山區的生態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工程區尚有1573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綠化。長江、珠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沒有得到完全遏制,生態建設任務依然繁重。太行山區的宜林地立地條件越來越差,造林綠化難度越來越大。平原地區農田林網體系不健全,防護功能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發展要求。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啟動實施“長、珠、太、平”4項工程三期建設,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落實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屏障建設任務、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構建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的具體行動。工程建設將以長江、珠江流域江河湖泊沿岸,平原地區重點糧食主產區和太行山水源涵養區的生態防護為重點,以提升生態防護功能,切實改善當地民生為目標,努力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的綜合防護林體系。與其它重大生態工程相比,針對性更強,延伸面更全,功能性要求更高,系統化、專業化程度更深,工程的有效實施將為長江、珠江流域,太行山區、平原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
據了解,“長、珠、太、平”4項三期工程范圍覆蓋全國1959個縣,規劃人工造林1030.6萬公頃,封山育林1123.4萬公頃,飛播造林13.2萬公頃,低效林改造1069.9萬公頃,修復防護林帶128.1萬公頃,農林間作85.9萬公頃。工程區劃分為34個治理區,分別明確更有針對性的主攻方向和采取更強有力的治理措施。其中,長防工程分16個治理區,重點是洞庭湖、鄱陽湖和丹江口水庫,即“兩湖一庫”防護林、生態脆弱區水土保持林和江河源頭的水源涵養林建設。珠防工程分為5大治理區,重點是南北盤江、東北江、左右江、紅水河以及珠江中下游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設。太行山綠化工程分7個大區,建設重點是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陽河、章河、衛河、沁河等7條河流流域的53個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區)。平原綠化工程分6大片區,明確將404個產糧大縣列為建設重點,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國家林業局要求各地圍繞這4個工程三期規劃確定的總體思路、布局和建設重點,堅持以改善生態和保障民生為目標,統籌推進4個工程的實施,切實做到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工程管理、效益監測、科技支撐、宣傳發動“六個加強”。
張永利表示,在抓好“長、珠、太、平”等生態工程實施的同時,國家林業局還將根據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原則,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鼓勵和支持各地以突出生態問題治理為導向,更有針對性地規劃實施小型地方生態工程,形成國家和地方互為補充、協調推進的防護林工程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