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劍東 單冠玉



信陽毛尖是我國的名茶之一,屬于綠茶系列,顏色清淡,入口醇香,是很多愛茶人士的選擇。茶是我國南方的主要產物,好茶多出自生態良好的山區丘陵地帶。因為這些地方,常年云霧繚繞,水分充足,氣候溫潤,適宜茶樹的生長。
在中國版圖上,河南信陽處于中國五個重要分界上——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分界、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氣候分界、長江與淮河的流域分界、桐柏山與大別山的山脈分界以及河南、湖北和安徽的三省交界。
大別山綿延起伏橫貫信陽南部,淮河逶迤東去橫穿信陽北部。一南一北兩大天然“生態屏障”,造就了信陽“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環境特征。信陽雖處中原大地,但在這里,鮮見燴面、撈面等北方美食,也聽不到中原官話,拂面而來的竟是江南水鄉般的溫潤恬淡之氣。信陽毛尖就出產在這樣一個氣候地理條件都很特殊的地域。
信陽的山區和丘陵面積占到全市總面積的3/4以上,大別山橫貫信陽南部,淮河橫穿信陽北部,“大山有別,水佳為淮”,信陽的山既具北方陽剛之氣,又顯南方靈秀之韻,成為江淮流域一塊風水寶地。信陽的山中最有名的莫屬有“青分楚豫”之稱的雞公山,這座中國十大賞雪勝地之一、與著名旅游避暑勝地北戴河、廬山、莫干山齊名的雄峰,是我國南、北方天然的分界線。
雞公山地處亞熱帶向溫濕帶過渡的地帶,其冬長夏短、春秋相當的氣候特點,使得此處夏季氣候涼爽宜人,平均氣溫僅有23.7℃。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有“三伏炎蒸人欲死,清涼到此頓疑仙”之美譽。正因雞公山地處過渡地帶,氣候宜人,故南北植物均可在此安家落戶,植被繁茂,成為了生態佳境。山上植被覆蓋率高達87%,有各類植物2200多種,其中僅中草藥就有600多種,被稱為“天然植物園”和“天然中草藥園”。當年李時珍千里迢迢來雞公山采藥,為《本草綱日》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上世紀初,英美植物學家也曾在雞公山研究培育植物。
信陽森林覆蓋率達34.44%,部分縣區高達70%以上,分別高于全國和河南省平均水平14.04和14.28個百分點,現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省級森林公園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為我國中東部最大的一塊綠地和生態屏障區,是純自然、原生態的佳境。
坐擁茂林修竹的同時,信陽市著眼于未來,繼續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為提高林業生態建設水平,全市從整地到造林都嚴把質量關,普遍采用機械化水平梯地整地,良種壯苗造林,連片開發,規模經營。同時,林業發展機制的不斷創新,為林業生態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信陽市林業部門負責人介紹,2012年,信陽全市共完成造林36.97萬畝,完成森林撫育和改造17.7萬畝,超額完成了林業生態建設年度目標任務,淮濱縣成功實現了林業生態縣創建目標,至此,信陽市10個縣區全部成為“河南省林業生態縣”。
信陽居于中國傳統產茶區的最北端,現有茶園面積210余萬畝。置身于信陽,滿眼都是連綿的茶山,風過茶香溢滿城。
提到“茶都”信陽,不得不提的便是位于南灣湖的茶島。“中原第一湖”——南灣湖位于信陽西南,整個景區以湖為中心,山巒環抱、島嶼遍布、碧水蜿蜒,茶島便是南灣湖中茶文化特征鮮明的標志性島嶼之一。
南灣湖茶島上寓意“茶為國飲,源遠流長”的百壺迎客,高38米的源閣,為紀念茶圣陸羽而建的陸羽亭,寓意茶水相生、世事輪回、萬象不滅的茶字溪等等,都為來此游玩的客人們展示了茶的歷史淵源及千百年積淀下來的茶文化。
置身千畝生態有機茶園中,一邊品茗信陽毛尖,一邊欣賞茶藝表演、茶仙子舞蹈和編鐘樂曲以及茶園放歌,游客們體驗茶文化的氣息時想必也一定跟隨古老的樂聲、曼妙的舞姿、悠遠的編鐘聲回到了那些令人心馳神往的年代。
信陽優良的生態環境既成為經濟發展深厚的根基,又給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父老鄉親們提供了天然大氧吧式的原生態純凈。依托良好的生態,依托信陽毛尖的良好品質,信陽旅游業將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機結合,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一條秦嶺淮河的分界線,讓中國的氣候有了南北之分,而處于分界線上的信陽,以南國的氣質置身北國之地,將悠悠絲竹之聲和靜遠幽香的綠茶文化演繹的多姿多彩,可謂生態促美麗和諧,風景名茶領風氣之先。
文字就此打住,我要去品嘗沁人心脾的毛尖茶了。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