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財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最普遍的運動形式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都遵循它提示的規律。它在各種自然科學和生產技術領域均有極其廣泛的應用。研究物理現象,包括學習它的研究方法,是很引人入勝的。同學們從初二開始學習物理以來,大都喜愛這門學科。
進入高一以后,物理學習狀況出現了較明顯的分化;一部分同學仍舊學得較得心應手,興趣越來越濃,信心越來越足,一心要學得更好一些;而另一部分同學卻覺得越來越難學,花了不少時間看書做題,但考試成績卻有所下降。因而感到有些失望,甚至產生急躁情緒和畏難心理。那么,怎樣才能學好初中物理呢?
一、了解初中物理的內容特點及學習要求
初中學的物理知識,相對來說是較淺易的,屬于感性認識、定性了解的內容占的比重大。初中物理涉及內容較廣,知識的深度、密集度明顯增加;抽象性、理論性、系統性、綜合性都上了一個臺階;習題數量增多,難度也加大了。學習過程中,雖然仍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也會對物理現象和過程作些定性的討論,但多數是要經過較準確的定量測試或嚴格的分析、推理才得到結論,常常還要配合作圖說明和使用數學工具。
所以,要較順利地學好初中物理,就要求我們有更好的觀察、實驗能力,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較強的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要求我們在學習和應用物理知識時,認真做到實事求是。這些能力又是與學習物理基本知識(現象、概念、規律、理論等)的過程共同產生,相互促成的。知識越學越豐厚,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反之亦然。我們常常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觀察、實驗操作、科學思維、說明、作圖、數學運用等)統稱為“雙基”。所以,我們要緊扣“雙基”的學習和訓練,來逐步獲得和加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要善于觀察、多動手、勤思考、重解理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踐為源泉的、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所以我們常說:“物理”“物理”,一是“物”,二是“理”。“物”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及其固有屬性,“理”是它們在相互作用下的運動變化規律。要學好物理,就不能脫離“物”來論“理”,而要經常注意觀察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現象,多問多想幾個為什么?有時還可以改變條件再動手試一試。正如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樣就會有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加深對定律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物體在空中下落的現象司空見慣,人們多少年來認為越重的落得越快:速度與重量成正比。亞里斯多德對此深信不疑。但伽利略不以為然,他從比薩斜塔頂上同時釋放兩個重量不等的球,結果同時落地。他還用反證法證明這個實驗結果是合理的:設甲球的重量G甲大于乙球重量G乙,如果越重的落得越快的話,將它們連在一起,由于G總=G甲+G乙,就應落得更快,下落時間t應該更短。但按原來的假設,下落時必然會出現甲拖著乙跑,而乙倒拉甲的現象,下落的時間t應該是:t甲 為了學好物理,值得我們好好觀察、思考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某運動員改變了跳高姿勢,成績一下就提高了許多,教練是根據什么道理來指導他的姿勢改變呢?兩隊拔河,既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為什么能分出勝負?幾千克的鉛球我們可以一推好幾米,但為何推不遠一團棉花?走進有濃密樹葉的樹蔭下,發現地面有許多閃爍不定的小圓形光斑,是怎樣形成的?附近工廠的大型馬達一開動,教室里的電燈就會暗下來,為什么?天空為什么有時會彩虹?高壓鍋為什么能節約燃料,很快把飯煮熟?……這些現象,不能全依賴老師在課堂上舉例,那究竟是有限的,主要是平時多留意、多質疑,結合物理基本知識來分析清楚。 對于老師在課堂上演示的物理現象和組織我們進行的分組實驗,或布置我們去做的課外小實驗,都是圍繞解決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定問題安排的,更要重視。實驗前,一定要明確目的、原理、儀器的性能和裝配及使用方法,理清實驗步驟。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仔細觀察現象,記錄好必要的數據。實驗后要對數據進行分析,思考誤差產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結論。必要時還須改變條件,再觀察有關現象研究不夠清楚的問題。 當然,學習初中物理最根本的目的是掌握“雙基”,第二個目的是獲得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和思維能力和科學立法。這后一目的,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從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素質來看,更具有深遠的意義。“授人以魚,不如誨人以漁。”就是這個意思。為了達到目的,我們一是“學”,二是要“用”。初中學生還沒有擔負國家重要項目的攻關任務,或從事什么輝煌的設計,“用”的主要環節就是做習題。這是學好物理的一種手段,它不僅能檢查我們對“雙基”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知識缺陷,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鞏固,擴大知識面,提高運用能力,訓練科學思維。所以,做習題時一定要扣緊物理基本知識來認真思考,靈活運用,不能死記硬背,瞎套公式。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中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