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梁軍
優化所有制結構,對于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公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與動力的重要源泉,加快非公經濟發展,能夠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013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非公經濟擺到重要位置,積極扶持引導,促進我區非公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把發展非公經濟作為改革發展、富民強區的戰略任務,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只有落實好國家和自治區非公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政策、優化服務環境、創新發展模式,才能找準著力點,實現我區非公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一、以實現市場準入新突破為切入點,營造寬松的市場競爭環境
報告提出,“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破除體制性障礙,在能源、鐵路、金融、市政及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領域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边@既突出放寬市場準入的重點領域,也突出要以破除體制性障礙為手段。
(一)提高重點領域非公經濟進入比重
《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9-2010)》顯示,2008年私人控股投資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只占13.6%,在金融業中只占9.6%,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中只占7.8%,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只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只占6.6%,導致民間投資在這些領域投資比重低的重要原因是行業準入限制。為此,必須針對非公經濟發展遭遇的“玻璃門”和“彈簧門”問題,在市場準入、資源配給、資金供應、信息占有、稅費標準、技術支持、法律制度、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消除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差別待遇問題。尤其是消除一些部門和壟斷企業以資本實力、技術水平和從業資歷等理由抬高行業準入門檻。只有放寬市場準入,才能使民間投資在這些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全區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二)加強非公經濟發展載體建設
引導和支持非公企業順應產業集聚發展趨勢,鼓勵非公企業加強分工協作,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向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遵循這一方向,強化對非公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規范發展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嘗試開辟專門的非公經濟發展園區,提高對非公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二、以強化政府服務平臺建設為切入點,營造和諧的非公經濟發展環境
報告提出,“全面落實中央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結合我區實際盡快出臺實施意見,全面清理歧視性規定,加強服務平臺建設,依法保護非公企業合法權益。”這就要求我們要圍繞著政府公共服務功能的轉變,通過服務平臺的建設,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切實保護非公企業合法權益和降低非公企業經營成本。
(一)搭建政務服務平臺
各級政府要從理清權力邊界入手,層層界定職責,合理設置流程,科學確定時限,壓縮自由裁量權,形成權責清晰、流程規范、公開便民、運轉高效的運行機制,搭建集行政許可審批、要素資源配置、行政效能監察和社會公共服務于一體的政務服務平臺,提供 “一站式”服務。采取按地區、按產業鏈進行打包式審批,創新項目審批方式,提高審批效率,營造以人為本的政務環境。
(二)搭建法制服務平臺
依法保護非公企業的合法財產及其權益。加快建設非公經濟維權平臺,依法開展監督管理,堅決制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等行為,營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
(三)搭建信用服務平臺
建立健全非公企業統計、會計、稅收、金融、產品質量等信息的收集制度,推進企業信用檔案試點,建立和完善非公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搭建企業征信平臺,相應地完善失信懲戒機制,營造誠實守信經營環境。
(四)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各級政府、各部門要將非公經濟發展納入各類規劃。建立和完善信息發布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有關產業政策、投資重點、市場需求和經濟運行等信息,為非公企業提供信息支持。建立健全自治區、盟市、旗縣區創業輔導網絡,積極開展創業輔導、企業診斷、管理咨詢等服務。借助西博會、西洽會、廣交會等平臺,組織和推動非公企業的產品展覽和展銷,為非公企業提供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優化公共服務環境。
(五)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通過給予一定稅收、信貸優惠和財政引導資金支持等方式,強化高新區的技術服務功能,更多為非公企業開展創新孵化、新產品試驗等服務。在區外研發力量比較強的地區,探索采取“飛地”模式建立科研中心、技術實驗室,實現科技資源共享。
完善人才勞動力服務平臺。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完善職業中介管理、勞務交流協作、政策法規咨詢、勞動保障事務代理、職業技能培訓等配套服務,強化為非公企業人才服務功能。
三、以創新發展模式為切入點,找準非公經濟發展定位
報告提出,“把發展中小微企業作為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開展中小企業創新年活動,實施千戶創新型工業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中小企業發展工程,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大企業、大項目搞配套協作,以項目、品牌、產權等多種形式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集群,推動非公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边@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支持非公經濟的發展落實到培育有競爭力的非公經濟主體上來、落實到具體項目工程上來,落實到重點產業和領域上來。
(一)化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和引導
中小微企業作為非公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小、數量多是其典型特征。激發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活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也是非公經濟整體發展的關鍵因素。截至2011年底,全區注冊登記的民營企業達到99.3萬戶,占全區企業總數的96.96%。其中個體工商業85. 2萬戶、私營企業13.3萬戶。這就需要我們認真落實好《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內政發[2006]31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小型微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12]88號)精神,在用足用好已出臺的政策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地區成功經驗和做法,加快制定促進非公經濟科學發展的意見和實施細則,增強對非公經濟發展的操作性和科學性。
(二)提高非公企業的整體素質
按照“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要求,全面加強非公企業自身建設,提升競爭力。大力培育本土非公企業,通過兼并、收購、聯合重組等方式,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聯合。推動非公企業“走出去”,大膽開展境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建立境外營銷網絡。鼓勵和支持非公企業開發新產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支持非公企業實施精細化管理,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生產、銷售、財務管理水平。堅持“引資”、“引技”和“引智”相結合,圍繞我區經濟轉型升級及重點突破的產業領域,開展產業鏈招商,引進一批國內知名民營企業。引導非公企業強化信用意識,營造誠實守信、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引導非公企業規范組織和產權結構,建立和完善經營、財務、用工、質量、安全等管理制度,最終實現非公企業守法經營和規范管理。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