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趙
摘 要:近年來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比較明顯,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均衡程度均逐步減小,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均趨近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勞動力將從第一、二產業部門向第三產業部門轉移,并將導致第一、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建議進一步優化第一、二產業的內部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以促進就業并促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
關鍵詞:就業結構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偏離度 比較勞動生產率 就業彈性
一、引言
就業結構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具有自身的演變規律,并與產業結構演進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一方面,產業結構演進必然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即就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就業結構也會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合理的就業結構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要作用。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產業結構朝著農業產出為主→工業產出為主→第三產業產出為主的方向發展,相應的,就業結構也逐漸由第一產業占優勢依次轉化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優勢,就業結構的變化始終與產業結構的變化保持著相關性。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指出,在產業結構向工業化演進過程中,就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是,在工業化初期,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到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就業比重變化不大,大量勞動力開始向第三產業轉移;雖然就業結構在工業化過程中稍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動,但是兩者從長期來看還是具有一致性。錢納里和賽爾奎因運用多國模型分析,得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產業結構變化在各階段上具有特殊性,其產業結構轉換會優于就業結構轉化,但總體趨勢與發達國家一致。本文以寧波市鄞州區為例,根據鄞州區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及有關統計數據資料,分析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并提出相應的建議,為鄞州區有關部門制定就業政策和產業發展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二、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分析
從1990-2010年,鄞州區第一產業在業人口所占比重由45.29%下降到4.59%,下降了40.70個百分點,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由18.70%下降到3.80%,下降了14.9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業人口所占比重由43.15%上升到63.60%,上升了20.4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由60.70%上升到62.90%,上升了2.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在業人口所占比重由11.56%上升到31.81%,上升了20.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由20.60%上升到33.30%,上升了12.70個百分點。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比較明顯。
下面分別采用產業結構偏離度、比較勞動生產率和就業彈性指標,進一步分析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一)產業結構偏離度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研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常用分析工具之一,它反映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的對稱狀況或均衡狀況。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定義目前尚不統一,有的將其定義為某一產業從業人數比重與該產業產出比重之差,有的將其定義為某一產業產出比重與該從業人數比重之差,還有的將其定義為某一產業產出比重與該從業人數比重之比與1的差。本文將其定義為某一產業從業人數比重與該產業產出比重之差。根據這一定義,在一般情況下,產業結構偏離度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0,說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存在勞動力轉出的可能性;相反,產業結構偏離度小于0,說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存在勞動力轉入的可能性。產業結構偏離度趨近于0,表明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趨近于均衡狀態。如果市場是完全開放的市場,不存在行業壁壘,則勞動力資源可以通過市場進行有效配置,最終使各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趨于一致,并使得各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趨近于0。根據人口普查及其他有關統計數據,鄞州區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的計算結果見表2。
近20年來,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差呈現以下趨勢和特征:一是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均呈逐步減小趨勢,表明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均衡程度均逐步減小。二是2010年第一、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79、0.70,略大于0,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1.49,表明總體來說目前第一、二產業部門為勞動力轉出部門,第三產業部門為勞動力轉入部門。三是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均大于0并呈逐步減小趨勢,目前趨近于0,表明勞動力逐步轉出第一產業,第一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趨近于均衡狀態。四是勞動力由逐步轉入第二產業演變為轉出第二產業,并趨近于均衡狀態。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在1990年、2000年均小于0,其絕對值呈逐步減小趨勢,表明該時期勞動力在逐步轉入第二產業,到2010年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0并趨近于0,表明目前勞動力在轉出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趨近于均衡狀態。五是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均小于0,其絕對值呈逐步減小趨勢,但到2010年仍為-1.49%,表明勞動力在逐步轉入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目前仍未達到均衡狀態,勞動力將繼續轉入第三產業。
(二)比較勞動生產率
比較勞動生產率又被稱為相對勞動生產率,是指某一產業產出比重與該產業從業人數比重的比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產業產出與就業的增長幅度并不一致,各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也有所不同。如果某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則該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其他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就會向該產業部門轉移,并導致該產業所占比重上升;相反,如果某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則該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就會向其他產業部門轉移,并導致該產業所占比重下降。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趨近于1,表明產業勞動生產率趨近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趨近于均衡狀態。根據人口普查及其他有關統計數據,鄞州區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計算結果見表3。
近20年來,鄞州區三次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呈現以下趨勢和特征:一是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呈逐步趨近于1,表明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均趨近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均衡程度均逐步減小。二是2010年第一、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小于1,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大于1,表明目前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總體來說,勞動力將從第一、二產業部門向第三產業部門轉移,并將導致第一、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三是第一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小于1并呈逐步增加趨勢,到2010年已達到0.8279,表明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但差距逐步減小,第一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向其他產業部門轉移,并導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四是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由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演變為略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在1990年、2000年均大于1,并呈逐步減小趨勢,表明該時期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但高出幅度逐步減小,其他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向第二產業部門轉移,并導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到2010年,第二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已降低到0.9890,表明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已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第二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將向其他產業部門轉移,并將導致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五是第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大于1并呈逐步減小趨勢,到2010年已降低到1.0468,表明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但高出幅度逐步減小,其他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向第三產業部門轉移,并導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
(三)就業彈性
就業彈性是指某一產業從業人數增長率與該產業產出增長率的比值,是衡量產業增長對勞動力吸納能力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就業彈性大于0,說明產業增長對就業具有拉動效應;就業彈性小于0,說明產業增長對就業具有擠出效應;就業彈性等于0,說明產業增長對就業無效應。就業彈性系數越大,該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越強;就業彈性系數越小,該產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越弱。根據人口普查及其他有關統計數據,從2000年到2010年,鄞州區第一、二、三產業就業彈性分別為-0.3118、0.1679、0.2406。第一產業就業彈性小于0,表明第一產業產出增長對就業具有擠出效應,第一產業產出每增長1個百分點,從業人數下降0.3118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彈性大于0,表明第二、三產業產出增長對就業具有拉動效應,第二、三產業產出每增長1個百分點,從業人數分別上升0.1679、0.2406個百分點。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近年來鄞州區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比較明顯。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均衡程度均逐步減小,目前第一、二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趨近于均衡狀態,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仍未達到均衡狀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均趨近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目前,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高于總平均勞動生產率。總體來說,勞動力將從第一、二產業部門向第三產業部門轉移,并將導致第一、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第一產業產出增長對就業具有擠出效應,第二、三產業產出增長對就業具有拉動效應。在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上,建議進一步優化第一、二產業的內部結構,促進第一、二產業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在穩定和提升第一、二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使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
參考文獻:
[1]王慶豐.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述評[J].華東經濟管理,2010(7).
[2]寧波市鄞州區統計局,鄞州區第六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鄞州區人口發展報告[R],2010.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