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吳志敏 李慶梅
如果把企業管理視為一塊田園,企業文化則是這塊田園里生長出來的一片新綠,生機勃勃、春意盎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企業文化”這個觀念提出于20世紀80年代初,距今不過20年時間。企業文化這個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論對管理科學的發展貢獻是巨大的,它強調對職工精神、心理、感情等方面的培育,誘發職工對企業的責任心和獻身精神,以增強企業的內在凝聚力,主張企業家要依靠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來取勝。實踐證明,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說,它對企業的興衰成敗有很大的影響。
一、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并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綜合,是一個企業或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
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文化觀念、文化形式和行為模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體現了企業及其成員的價值準則、經營哲學、行為規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
企業文化理論吸收了行為科學、公共關系學、決策科學、管理學、哲學、倫理學和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的精華,其主要內容是在理性與科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企業哲學、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企業目標、企業制度、企業創新、企業形象、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活動等。企業文化的實質,是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引導為手段,以激發職工的自覺行為為目的的一種企業經營管理思想。企業文化的根本任務是重視人、相信人、理解人、發動人、引導人、教育人、培養人和塑造人。
二、企業文化的發展歷程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工業化發展到以大機器和生產流水線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階段,企業經營者主要關心的問題是生產效率和投入產出比。在這種條件下,泰勒的科學管理模式和韋伯的“科層制”的應用就導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科學管理實踐。但是,它們都是基于“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經濟報酬。科學管理理論對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當時的工業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20-30年代,“霍桑實驗”使人們注意到組織中的人際關系、非正式群體等因素對組織效益的影響,開始關注包括自我實現在內的人的社會性需要,于是導致了一系列激勵理論的出現。這些理論強調人際關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會性為基礎,提出用“社會人”概念來代理“經濟人”的假設。
50-60年代,系統論的應用和權變理論的發展導致了西方組織管理在70年代的“戰略熱”和“系統熱”,即重點由組織內部的管理轉向戰略管理,強調組織結構和系統的協調與適應能力。
80年代初,隨著日本企業的崛起,人們注意到了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的影響,進而發現了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的融合——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領導人用其在企業創業階段形成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教育新成員,并在此過程中將全體員工的價值認同和行為方式進行整合成統一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動企業的長期發展。
由此可見,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相融合的產物,是西方管理理論在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與“復雜人”假設之后,對組織的文化價值、經營理念、管理過程與組織長期業績的關系的又一次重新審視。
三、我國傳統企業和現代企業的企業文化特征
(一)企業管理很多都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與企業的發展戰略相脫節,強調管理本身功能的發揮,著重規章管理,以解決企業當前的問題和執行交辦事項。傳統的人事管理使我國企業人員很難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較弱,形不成合理流動的優化配置機制。
(二)沒有營造和推進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專門部門
職工個人的價值取向與企業的經營理念、發展戰略不易形成一致。我國國有企業也未把企業文化建設納入人力資源管理,使企業文化在一個企業中所具有的動力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力功能、融合力功能、約束力功能沒有被很好地挖掘出來,沒有被作為經濟發展本身的一種科學規律加以總結和應用,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成了一句空話。
(三)普遍缺乏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企業文化的理念雖然是個舶來品,但是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在國有企業壟斷時代,企業文化的代名詞就是政治思想工作。即使在提倡政企分開的政策下,大多數國有企業的“第一把手”已經不再是黨委書記,而是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者,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中國企業的黨群工作一直與企業文化相聯系。
(四)在關系處理方面比較從眾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整體,輕個體,成績是大家的,問題是領導的;重和諧,輕競爭,共事或合作以感情為紐帶,人際關系的信任靠“緣”,即血緣、姻緣、地緣、人緣等。企業和經理人的自強意識較弱,企業一般聽從上級的安排,企業文化充滿了“隨大流”、“怕冒尖”的思想。
四、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知識經濟早已敲開21世紀的大門,并將以迅猛之勢,給人類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一場深刻的革命。但是,知識經濟的巨大威力只有在既有優秀企業文化,又能夠與社會融為一體的企業中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知本家”和“知識工人”的出現,表明了企業文化在21世紀的企業里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和巨大價值。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21世紀的競爭將會因經濟全球化而加劇,超強的世界經濟的競爭,對企業的經營思想、價值觀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設和行為規范,都將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因此,許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都紛紛調整發展戰略,以適應撲面而來的全球化經濟浪潮。要想在經濟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為的企業,沒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就難以在世界大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總之,不論用怎樣的方法和言辭表述,歸結起來,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在發展中形成的一種企業員工共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反映現代化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新興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基礎上逐步演變產生的一種現代管理理論,是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一個社會的發展主要是由這個社會文化決定的,一個企業的發展也主要是由這個企業的文化決定的。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文化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顯示出不可忽視的作用。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