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從“蘿卜招聘”的貓膩到“火箭提拔”的詭異,從天然氣禁漲令的一波三折到能源局新聞辦的“家奴式”回應,從統計數據的相互打架到職能部門的相互扯皮……伴隨熱熱鬧鬧的事件,總能聽到民眾對政府質疑的聲音。這些熱點事件情狀各異,卻有一個共同規律:任憑政府或官員怎么釋疑解惑,人們就是不信。
“老不信”現象,挑戰著政府公信力。民眾不再對政府言聽計從,其實是一種全球性現象。就中國現實而言,制造“老不信”的誘因多種多樣,也許是一條信息的半遮半掩,也許是一項政策的朝令夕改,也許是一起行政執法的越界,甚至可能是一個官員的不當回答。透過這些具體而細微的原因,會發現在“老不信”極端表達的背后,是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它對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經濟發展,諸多社會問題也在疊加,公共問題的復雜性、動蕩性和多元性,導致政府管理工作難度加大。與此同時,民眾對政府的期望與日俱增,加之輿論環境的日漸開放,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政府公信力面臨諸多挑戰。
改變“老不信”,信息公開是首選。人們都生活在羅爾斯所說的“無知之幕”中,事件洶涌而至,真相曖昧未明,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可能選擇事事質疑時時警惕。信息公開是揭開無知之幕,進而建立信任的不二選擇,也是政府的法定職責。況且,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社會清晰度越來越高,正規渠道如果不暢,小道消息就會滿天飛。在這樣的“倒逼”機制下,政府更應該對信息公開的范圍、時間、方式,民眾獲取政府信息的途徑和權益,政府信息公開的責任和追究,以及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等,作出具體而明確的規定,讓公眾看到政府的責任心、官員的誠實度、行政權力運行的“金魚缸”。
其次,需要科學民主決策。決策科學、民主,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因為科學民主決策不可能摻入一個人、一個組織的私利。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闡明,只有當人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時,社會公平才能實現,也就避免了“屁股決定腦袋”的情況。政府完全可以改變關門制定政策、利益當事人拍板決策的路徑,嘗試由價值中立的第三方代為提出政策建議,避免利益部門化、個人化的陷阱。
民主決策的主要標志,是各種不同的意見和利益得到最充分的表達。傳統使然,過去我們習慣將民主理解為“為民作主”,現在應當變為“由民作主”,增加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度。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點工程項目,在決策前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并以適當方式反饋或者公布意見采納情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的程序規則,使各類信息——即便是對立的信息、各種意見——即使是相反的意見,都能夠進入決策視野,最終使公共利益在政策內涵中得到充分體現。
此外,最為關鍵的是政府要轉變職能,做服務型的有限政府。前不久,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并指出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權威性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取信于民,就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并在其“不為”上真正后退,在“可為”上發揮最大效用。權力放得越多,民眾就越放心;事務管得越好,人民就越滿意。當政府整合財力、物力和精力,兜住社保的底線、補足教育的短板、填平城鄉的鴻溝、縮小收入的差距、確保食品的安全時,政府公信力自然就會回升。
(摘自2013年5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