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雯雯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中美兩國貿易飛速發展,文化也在這種交往中實現了碰撞。了解和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的知識與技巧,減少或消除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磨擦和沖突,對有效地從事國際商務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文化作為切入點,比較中美文化方面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對兩國國際商務的影響,最后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美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 商務思維差異
一、中美文化差異概述
(一)時空觀
美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時間就是金錢。他們具有強烈的現代競爭意識,追求速度和效益,這就造就了美國商人雷厲風行的商業作風。他們會在各個環節盡量縮短談判時間,力使每一場談判都能速戰速決。對他們來說,要衡量一個談判的進程如何,就要看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了多少問題。而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不那么強,遲到對他們來說也絕非不可原諒。中國人會用長遠的眼光和系統的方法,在廣泛范圍內綜合分析和衡量議題的重要性。不同的空間觀會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交流引起極大的障礙。中美兩國企業在與空間有關的交際原則、對空間的需求、空間范圍內對自身的影響和感覺、空間和距離使用的價值觀念上都有著很大的分歧。
(二)價值觀
價值觀是辨別是非善惡的一種綜合標準,表現在人們對道德、利益、宗教等各方面的判斷和取舍標準,是構成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也是跨文化溝通中的核心問題。比如在回答別人稱贊時,中國人往往過于謙虛,而美國人則讓中國人感到過于不謙虛。關于成功觀,美國夢是美國人成功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它以財富作為衡量成功的主要標準,追求物質享受、相信自己、提倡創新、推崇商業立國興國、崇尚隱私、自由、平等、獨立,等等;而中國人則渴望求取功名、崇尚權威敬老、輕商重文,強調他人、單位、家庭,喜歡順其自然。
(三)商務思維
思維與語言密切聯系,并受到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制約。不同文化影響下,人們形成了不同的商務處事原則。例如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呈現群體取向,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自己的個性,把個人的成績歸結于群體,盡量使自己融于群體之中。美國人在商務上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文化色彩。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個人取向,以“我”為中心,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突出自己,推崇個人成績和榮譽。
二、文化差異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一)對商務洽談的影響
商務談判是商務活動的重要環節,對成功起關鍵作用。談判雙方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事先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就可能因為細小的環節產生分歧。比如說中國人思維間接、稱呼語復雜、注重禮節、喜歡近距離與人交談;歐美人思維直接、就事論事、時間觀念較強、稱呼語簡單、不注重禮節、喜歡談話保持一定的距離,并且喜歡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
(二)對決策機制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影響有兩種方面:一是體現在目標定位上,二是體現在經營方式上。在目標獲取上,決策者往往依據自身文化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做出決策判斷。例如,在“高差距”文化突出表現的美國和中國,強調的是下屬對上司決策的服從。但在目標選擇上,兩國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還是以效益為目標,后者考慮的不僅僅是效益,還有“面子”問題和“政績”問題。在戰略決策上,中國采取的是服從領導安排,不善于參與的從眾心理,導致經營方式雷同、產業發展同構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低權威差距的加拿大、美國則善于鼓勵下屬參與決策,大大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避免了失誤。
(三)對營銷策略的影響
不同文化環境的人,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他們不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不同,而且對同一句話、同一個動作、同一件事往往有著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
比如企業在開展國際營銷活動時,應充分重視對語言文字的研究,我國一些出口商品的主要顧客是散布于世界各國的華僑和華裔人士,因此商標標簽上的文字應該避免使用簡體字和拼音文字,否則顧客看不懂。此外還應注意語言文字的翻譯問題,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Nova”牌汽車在美國很暢銷,但是銷往拉丁美洲卻無人問津,原因是拉美許多國家都講西班牙語,而“Nova”在西班牙語中譯為“不動”。還有,不同國家的人們對于某些數字也有喜好和禁忌之分。
三、應對中美貿易中文化差異問題的對策
(一)不同主體、區別對待
政府是引導者,應逐步退出文化市場,從社會經濟文化的活動具體經營管理者蛻變為宏觀調控者。政府應做到總體規劃、統籌安排,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產業體系,增加投入和各項政策扶持。
企業是主體,應該把文化差異看成是一種資源,文化差異并不是合作失敗和受挫的必然原因。在定位上,企業應找準自己的位置,在政府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機動性、靈活性,針對不同的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商務糾紛積極分析、有效應對。
(二)相互尊重、求同存異
對待文化差異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強溝通、增進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首先,必須先理解自己文化的發展與變遷以及它的優缺點,其中了解哪些方面與對方不同尤為重要;其次,要在文化移情的基礎上理解和尊重他國文化,要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本土文化的約束,把他國文化作為一個反觀自身文化的參照系,既能采取一種較為超然的態度對待他國文化,雙方和平共處,又不盲目地落到他國文化的俗套或框架之中,保持自身長處和特色。
(三)文化介入、文化共贏
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實現文化交融,使人類不斷進步。文化交流必定伴隨著文化沖突,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文化交流的負面效應遠遠小于正面效應。求同存異,相互借鑒,是實現文化融合和化解文化沖突的必然邏輯。進行跨文化管理,就是利用跨文化優勢,減少跨文化沖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