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銀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三個倡導”,所表達的價值追求思想深邃、內涵深刻、意義深遠,必將有力地促進中國人民進行精神世界的建設和精神家園的培育。
一、當代中國人價值追求的進一步凝練
價值追求是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不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孕育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通過理論創新與現實培育共同促進核心價值的共識、凝聚與升華,促進社會主義先進價值觀念對中國社會的引領。
首先,“三個倡導”是當代中國人民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逐步摸索、匯聚而成的。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首次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從而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全新命題。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將“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奮斗目標。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并列,強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與此同時,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上,對國家層面的這一價值目標作了新的發展,一是強調“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信心與決心;二是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層次,即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培育與踐行。由此,“三個倡導”已經將當代中國的國家目標逐步上升到價值目標,并通過核心價值觀的宣揚來彰顯國家的目標價值,凝聚人民群眾的意志,為更好更快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精神支柱和價值支撐。
其次,“三個倡導”是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核心價值的實踐總結與理論升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一些人擔憂在現實利益和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沖擊下,人們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逐步弱化,從而在社會上造成價值真空或價值混亂,這種擔憂不是空穴來風。為此,近十年來,黨中央針對現實存在的精神缺失、文化滯后、價值迷茫等問題,著力加強以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自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成為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凝練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價值訴求,是黨和人民共同理想追求的價值表達,反映著社會主義的本質與當代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近些年來,全國上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討論熱烈,理論界學術界的爭論也此起彼伏,都試圖以最簡潔的“關鍵詞”來集中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與基本訴求,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內核與共同精神信念。黨的十八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上提出的“三個倡導”正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凝練與理性表達,是黨和人民共同意志、共同意愿與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與基本價值訴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與先進思想文化的本質要求。“三個倡導”的提出可謂醞釀已久,人心所向,國魂所需。
第三,“三個倡導”是中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價值坐標。文化強國不僅僅在于增強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更在于一個國家整體文明形態的升華和人民素養的提升。在此,以先進思想文化和先進價值理念為指引的文化強國戰略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根本。“三個倡導”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最新成果,它所表達的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與現代合理價值追求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科學成果,它們既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也是古今中外人類優秀文化的精髓,是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價值支柱,必將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發揮激勵人心、增強政治意識、引領道德風尚的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勁動力,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價值坐標。
二、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創新發展
從內容與結構上看,“三個倡導”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表達的是國家層面的共同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達的是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倡導的是公民個人的基本美德。“三個倡導”是“三位一體”的價值結構,它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
首先,“三個倡導”根基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追求,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富有時代性的創新內涵。從價值追求上講,馬克思主義以追求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的無產階級革命,就在于推翻封建專制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確保人的自由、平等、民主的真正實現,使人民群眾過上富足、文明的生活,實現整個社會的公正與和諧。馬克思提出“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共產主義便是“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形式。在馬克思那里,實現共產主義這一“自由人聯合體”包含著雙重重要前提:一方面在于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基礎上,整個社會物質生活的豐裕,也就是我們正在孜孜以求的“富強文明”目標,這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在于人們素質能力的自由全面發展,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與道德修養的極大提高。
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更是馬克思主義倡導的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奮斗目標。與資產階級對自由、平等、民主等的抽象理解不同,馬克思主義強調這些核心價值理念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并強調從“現實的個人”出發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平等與民主。同時,馬克思主義不僅將公正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還以革命的方式破解資產階級經濟、政治的不公正根源,進而建立一個真正公正的社會。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的建設與發展是確立整個社會正義的制度條件,也是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得以實現的制度條件和社會和諧的根本保障。
其次,“三個倡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集中體現為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優秀傳統價值的合理繼承。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和精神實質,“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為貴”等思想觀念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觀念。與此同時,和諧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從經濟基礎上根本解決階級之間的矛盾,消除階級對抗,實現最大程度的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大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基礎上,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建設。從生態角度來考慮和諧社會建設,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方向與新的思路,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民群眾所信奉和踐行的基本美德和道德操守。從20世紀50年代的“五愛”教育,6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到80年代的“五講四美三熱愛”,直至新世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黨和國家一直在倡導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美德,強化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黨的十八大將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高度,凝練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各種公民美德與道德觀念,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內容,使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
第三,“三個倡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內核,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到價值自覺的新高度,創新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與價值理論。文化自覺的內核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價值自覺。“三個倡導”的提出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自覺的鮮明體現,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覺提供了價值標桿,從而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與價值理論,也必將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前行方向
“三個倡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指明了正確方向。
首先,“三個倡導”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明確了重點。“三個倡導”所表達的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是進行思想文化建設和精神世界建設的價值坐標。今后,應以“三個倡導”為價值標桿,以“三個倡導”為教育中心內容,突出教育重點,強化價值觀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以“三個倡導”為價值標桿開展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以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成果為指導,在國家目標理想、社會基本理念、個人道德操守上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在國家目標理想上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追求,強化對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堅定理想信念。在社會基本理念上,要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和諧等作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個人道德操守上,要注重培養大家的愛國情懷和敬業心,并不斷地進行公民美德教育,促進人們養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德性與行為。
第三,應以“三個倡導”為主線增強校園文化的文化育人效應。文化育人的核心是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通過意識形態的文化產品化、價值觀念的隱性表達,以文化產品的形式來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在此,應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表達和多樣化展示,將科學、價值與思想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得真、善、美有機統一的教育內容,在德、智、體、美方面獲得全面的發展。在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意圖還在于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來形成“育人”的良好環境,發揮校園文化輻射的育人效應。從文化自覺角度看,對大學的“精神自我”的塑造是文化育人的核心,通過不斷地塑造大學的精神自我,凸顯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價值觀念傳播、思想情感依托上的主體性與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