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中職學生常見的心理矛盾,從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自身等多個方面分析產生心里矛盾的原因,提出了解決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心理矛盾 成因 對策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職學生常見的心理矛盾
中職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4歲—18歲,從心理學角度說,這是一個人獨立走向社會的準備期,也是一個人開始考慮自己未來生活道路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生理發育漸趨成熟,但心理發育尚未完善,常常產生心理矛盾,如果缺乏良好的引導,就會產生不良行為。
中職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愿望和現實的矛盾。
中職學生大都懷著美好的愿望來到學校,比如:美麗的校園,優秀的老師,先進的設備,豐富的圖書資料,多樣的文體活動,舒適的宿舍,可口的飯菜,畢業后好的安置去向等。然而,現實的所見、所聞并沒有想象的那樣美好,于是種種埋怨、后悔涌上心頭。這就大大消弱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積極性。
2、開放性和識別能力差的矛盾。
中職學生正處于心理上的斷奶期,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對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這種情況常使他們感到孤獨;另外他們精力旺盛,個性張揚,極力想表現自己。但是由于他們識別能力較低,對事情很難做出全面正確的評價,甚至有時候好壞顛倒,美丑不分,真偽不辨,還常有盲從行為。
3、形象思維活躍與抽象思維缺乏的矛盾。
中職學生大多是中考失利者,他們更容易接受形象生動的事物,做事憑感覺,而抽象思維能力欠缺,遇事不冷靜,不少學生甚至喜歡用拳頭來解決問題。
4、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中職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立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但他們在經濟上還得依靠父母,在就業方面還得依靠學校,平時還得受校紀校規的約束。所以,他們又感到自己還不是真正地獨立。這種矛盾常常使他們處于痛苦之中。
二、心理矛盾形成的原因。
1、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生大都是中考失利者,他們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為上中職學校屬無奈之舉。加上中學階段老師和家長長期的評價過低,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喪失了自信心。進入中職學校后,許多人胸無大志,學習缺乏興趣,集體活動沒有熱情。
2、學校教育的偏差
中職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引導,加之有些老師存在認識的誤區:他們把有些孤獨感的學生看成不熱愛集體;認為性格內向的學生是思想復雜;把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看成不善于團結同學;把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看成學習態度有問題;把自控能力差的學生,看成故意搗亂破壞;把一些心理有障礙的學生看成思想意識有問題,教師甚至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他們,這些都容易損傷學生心靈,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心理。
3、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職學生中,離異、單親、留守兒童、家庭困難的學生較多,他們缺少家庭的溫暖,容易產生性格孤僻、自卑、嫉妒等心理問題。還有些家長總認為給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問題,一旦出現問題也不知道如何來疏導和解決。
4、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中職學生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缺乏是非、美丑的分辨能力,社會上不良的風氣很容易給他們造成負面影響。加之中職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空間狹小,交際面窄,在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他們寬容、互助、自省等意識越來越淡漠。
三、多措并舉,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職業學校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的勞動者。心理品質對于一個人,尤其是對于一個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來說十分重要。針對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我們應該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1、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計劃
首先,要創造一個積極的、良好地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情緒調節、人際關系適應、人格完整、承受能力的培養和指導。其次,作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應該懂得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及心理教育知識,以便對于學生心理上的問題,及早進行必要的教育和治療。第三,應該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班級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活動,經常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講座,向學生傳播心理衛生知識和技巧,提高他們心里防衛能力。第四,學校要定期開展心理普查和心理測試,發現問題及早解決。要在學生中開展抗挫折教育,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教育學生學會心理調適與情緒控制。
心理健康知識是學生增進自我了解并進行自我調節的理論武器,中職學生要通過參加心理健康講座,閱讀心理衛生書刊等途徑來掌握一些心理知識,積極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實踐活動,增強意志,豐富體驗、發展才智。要學會一些心理自我調適和情緒控制的方法。當心理負擔過重無法自我調節時,要及時尋求老師與同學的幫助。
3、家校配合,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班主任應經常與學生家長聯系,讓他們認識到:作為家長,不是按時給孩子寄錢寄物,要從多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特別是當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時,要更多地配合學校,及時糾正學生心理上的偏差,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4、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中職學生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就必然要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因此政府要樹正氣、治歪風,為青少年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減少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教職成】11號) 2009年
[2]<<教育心理學>> 張程芬著 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劉曉琴,女,講師,渭南技師學院 , 主要從事學校德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