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黎
她是一名80后女孩,自小在城市長大。大學畢業后,她進入貴陽市長江醫院就職。2008年,她的丈夫被派往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龍河村工作。為了愛情,她主動放棄了優厚的工作,跟隨丈夫來到了鄉下,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初到龍河村時,她還是被那里的貧瘠震驚了:衛生所的條件十分簡陋,缺少藥品、沒有澡堂、時常停電,而且只有她一名醫生。雖然對艱苦的環境頗為不適應,但為了陪伴丈夫,她還是決定留下來。
讓她沒想到的是,不到兩個月,她的丈夫就被調離了龍河村,轉到了黔西南州委工作,丈夫要求她一同離開,而這一次,她卻感到了內心的掙扎:短短兩個月間,她目睹了許多村民被病痛折磨時求醫無方,也了解到了留守老人們怕生病、買不到藥的困境。然而,一想到丈夫走后,自己就要一個人待在小小的衛生所里,熬過一個又一個停電的夜晚,她就感到恐懼。于是,她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和丈夫一同離開。
她要離開的消息驚動了村民們,他們拖兒帶女地涌向了衛生所,哭喊著想要留下她;有些村民甚至以為,是自己拖欠藥費的行為導致了她的離開,于是三三兩兩地相約來到衛生所,送上了自己東挪西湊的零錢;而一位留守老人則哭著拉著她的手不肯放開,說閨女你不能走,你多呆一天,我就能多活一天……
看到村民們的樣子,心軟的她再也邁不開腳步。于是,她和丈夫約定,要他先走,自己再留守一段時間。
為了改善衛生所的醫療條件,她掏錢購置了醫療器材,并實現了醫療垃圾的分類,建成了鎮上最正規的衛生室。她每天7時準時開門營業,有時一天要接待上百個病人,忙得只能吃上一頓飯;她看病時收費極為低廉,還常為病人墊付醫藥費,遇上行動不便的病人,她就背上藥箱上門問診;因為想讓女兒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她只能請婆婆幫忙撫養孩子,夜深時她常常想孩子想得淚流滿面;此外,她還要自己種菜吃、自己挑水喝、站在舊木盆里洗澡……
就這樣,她堅守了五年,其間家人和朋友們不止一次勸她離開,她也打過無數次退堂鼓。可是,每一次看到自己的病人,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心軟,然后毫不猶豫地拋棄離開的念頭。朋友們常常在電話里嗔怪她說:“你呀,吃虧就吃虧在太心軟……”
“我吃點虧沒什么,但鄉親們不能沒地方看病呀……”她總是這樣回答。
這位心軟的女子,就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80后鄉村女醫生鐘晶。她曾治愈過上千例農村患者,為病人建立了幾大本醫療檔案。不得不說,鐘晶的心軟,是最偉大的心軟,因為它的背后,包含了善良,也包含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