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汝文
持續一年的中歐光伏案終于峰回路轉。8月6日,歐盟委員會批準中歐光伏貿易爭端的“價格承諾”協議正式生效,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此前的7月27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機電商會”)宣布其代表中國光伏產業與歐委會貿易救濟調查機關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已達成價格承諾。加之近期相關產業政策的陸續出臺,外部環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推動光伏產業的加速回暖。
諸多利好消息的傳來,使幾乎所有的國內光伏企業負責人都被中歐達成最終價格承諾方案的消息牽動著。雖然用價格承諾方案解決這起中歐貿易史上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對于整個光伏產業的發展來說是個機會,但是對各個企業來說,一場更為激烈的“群雄逐鹿”大戲已經拉開大幕——出口數量的限制或將加劇企業間的競爭,由此將引發光伏行業的整合提速,更多小企業或被淘汰出局。
價格承諾符合大部分企業意愿
今年以來,中歐貿易摩擦加劇。歐盟曾宣布,歐盟委員會于6月4日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從6月6日~8月6日對涉案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按規定,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平均稅率將升至47.6%。隨后,中歐雙方開啟了密集的談判動作,緊張氣氛不斷升級。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受折磨的當屬那些涉案的光伏企業,期間很多企業都悲觀表示:“歐盟的‘雙反意志已定,非常有可能進一步抬高‘雙反‘稅,而這對于中國光伏行業而言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隨后,中國商務部則決定自7月1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葡萄酒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此后,商務部又宣布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雖然名單里沒有歐盟,但業界認為這是敲山震虎,為與歐盟談判留出空間。
慶幸的是,結果并沒有那么糟糕。日前,機電商會宣布中歐光伏案已達成價格承諾,并介紹說,共有95家中國企業參加此次價格承諾談判,“價格承諾結果體現了中方絕大多數企業的意愿,使中國光伏產品在中歐雙方達成的貿易安排下,繼續對歐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場份額”。當時,一家光伏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急切需要政府通過價格承諾的方式幫助企業。如果價格承諾能夠實現,當供需矛盾出現變化的時候,企業依然可以挺住。對于此次中歐達成價格承諾安排,這位人士表示“基本滿意”。
就在機電商會宣布其代表中國光伏產業與歐委會貿易救濟調查機關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已達成價格承諾的同日,其連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全聯新能源商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等五家行業組織發表聲明稱,雙方就解決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一致,是互利雙贏的結果,有利于中歐乃至全球光伏產業的共同發展,也為中歐雙邊經貿關系營造了良好環境。
中歐這一涉及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案最終在8月6日正式生效。歐盟委員會聲明稱:中歐雙方就光伏產品達成的價格協議得到28個成員國的一致支持。
“上述決定意味著歐盟內部關于妥善解決中歐光伏貿易爭端方案的相關程序已經完成。中歐貿易額巨大,出現貿易摩擦是正常的,應理性看待,妥善處理。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通過對話與其磋商解決光伏貿易摩擦,有助于維持一個開放、合作、穩定、持續發展的中歐經貿關系,符合雙方共同利益。”s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說。
國內光伏企業“眷顧”歐盟市場
若按照6月初歐盟公布的初裁結果,47.6%的反傾銷稅將分成兩步完成:6月6日至8月6日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面板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此后該稅率升至47.6%。
“現在談判達成價格承諾,意味著我們將避免在8月6日起被征收47.6%的高額關稅,這讓我們一直懸著的一顆心落了地。”浙大桑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楊海燕說。以“微電網”運營為主的浙大桑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因為擔心歐美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影響的持續發酵,今年年初起就開始了去海外建廠的謀劃,“但現在看來,這步可以緩緩了。”
同樣如釋重負的光伏企業還有國內光伏巨頭英利集團,其媒體負責人王志新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企業對此結果表示歡迎,“這是國家、行業協會和光伏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新的規則之下,我們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并進行一定的調整。”
一直處于焦慮中的光伏企業雖然有過對“歐盟高額關稅”的擔憂,但對歐盟市場卻一直保持著“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
“歐盟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市場,啟動較早,價格機制和補貼機制都很完善,當地的居民環保意識很高,普遍接受能力很強,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歐洲市場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銷售網絡體系,這些也正是相較于在別的市場發展的優勢。”王志新解釋說。
卓創資訊能源分析師王曉坤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開辟市場已經很久,“和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合作關系,對于它們的客戶,肯定不會輕易放棄。而且,相比之下,歐盟的光伏市場在運營機制上較為成熟。”
但她同時指出,受全球經濟危機等因素影響,近來歐盟的光伏電價補貼有所減少,市場增速放緩,前景并不是很好,而這也正成了中歐光伏案的導火索。光伏組件價格大幅下跌,行業產能出現過剩。歐美等國“雙反”政策更讓光伏行業雪上加霜,國內組件產品價格進一步深跌,光伏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曾經的龍頭企業之一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被債權銀行聯合申請破產,其他企業業績雖有改善,但也難言樂觀。
更嚴重的是,資本正遠離光伏行業。金融數據及商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12年以來,光伏行業由盛轉衰,全年僅披露7起融資案例,融資總額為5.75億美元,較2011年大幅下滑。而2013年以來,僅有湘電新能源一家光伏企業獲得融資。
對此,作為企業方,王志新并不這么認為。他表示,補貼價格下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經過十年的發展,光伏產品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光伏已經逐漸平民化,補貼逐漸退出是很正常的。而且,光伏走向市場化也是必然且非常好的發展方向。”
限價與配額加速產業整合
一個值得引起注意的事實是,機電商會宣布“達成價格承諾”的消息時,并沒有提及具體的光伏出口價格和數量的承諾水平。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主任陳惠清向媒體介紹稱,最終談判的價格控制水平不對外公布,而出口數量的配額如何在國內企業中分配,還在研究階段,不便透露。
由于相關方未透露價格承諾的具體金額,所以暫時難以核算價格承諾對企業的具體影響。不過,據華泰證券測算,如果價格承諾下限為此前傳聞的0.55歐元/瓦,中國的組件在歐洲的競爭優勢仍在,但優勢會被削弱。而由于產品的性價比下降,市場份額勢必會下滑。
除價格外,對歐出口配額的談判結果以及分配方式對企業影響也很大。配額越高,越有利于國內企業消化產能;而配額如何在不同企業之間分配也將對企業未來營收產生重要影響。
雖然聲明中并未提及光伏出口價格和數量的承諾水平,但記者從多位被采訪者處獲悉,這個出口價格最低限度可能鎖定在0.57歐元/瓦。這一價格猜想同樣可以從海外新聞媒體的表述中得到證實。另外,出口數量方面,業界猜想應該是7GW左右。這一份額是按照“中國還能保住在歐盟60%的市場份額”來推算的。據統計,2012年,我國對歐盟出口的光伏產品約為12GW。
“如果按照0.57歐元/瓦的價格出口,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利潤率都是可以接受的。”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鄭志東表示,經過這些年技術更新以及原材料成本下降,國內太陽能電池片組件的成本價格已經可以降到0.4~0.45歐元/瓦之間。“但過去為了搶份額,很多企業也就是按照這個價格出口的,雖然有毛利,但太低,直接導致了全行業性虧損。”
不過,價格雖然可以接受,并不代表國內光伏企業都能將這份市場大餐“吃”到嘴中。“0.57歐元這個價格出口,意味著我們與其他國家的同行競爭力是大幅度縮小的。”正泰太陽能副總裁陸川表示,眼下歐洲本土以及韓國等地的太陽能產品制造成本也大多已經降到0.6歐元/瓦左右。“另外,雖然大部分海外采購商都已經習慣于向國內采購,但在最低限價的情況下,采購商肯定是會優先選擇品牌大、質量好、實力強的企業。而這也意味著一些小的光伏企業可能要讓出大部分份額。”
配額制的啟動或許也會令一些品牌弱、規模小、沒有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加速淘汰。浙江省商務廳機電處處長韓峻表示,雖然現在配額制如何分配還沒有具體標準,但除了企業過去出口情況等基礎性因素外,“扶優助新”的理念也一定會成為配額給予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對于那些品牌大、自主創新能力強、產品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給予配額時會有加分。”韓峻說。
行業回暖需苦練內功
對于光伏企業來說,7月利好消息不斷。本月中旬,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2013年至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的目標。同時,提高多晶硅等原材料自給能力和光伏電池制造技術水平,顯著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提高光伏產業競爭力。
中信建投證券電力設備新能源分析師徐超認為,國務院下發的是綱領性文件,光伏新政細則預計將出臺,主要包括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分布式補貼電價等。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中歐就光伏案達成價格承諾安排,歐盟“雙反”的政策風險將逐漸釋放完畢,加之近期國內扶持政策密集出臺,內外環境的改善有利于推動光伏產業回暖。目前,國內多家太陽能上市公司披露今年上半年業績預盈,這種回暖勢頭有望持續。
加之從國家層面上講,對于光伏行業的整合早已下定了決心。該意見同時還強調,要“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淘汰產品質量差、技術落后的生產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就此,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預測,未來的市場格局會是,上游多晶硅企業數量大幅減少,形成5~6個多晶硅集團,中小企業被淘汰;中游形成4~5個電池組件集團;而下游將有數量相對較多的光伏電站建設、設計和運營企業。
事實上,國內的光伏企業面對收縮的歐洲光伏市場,早已采取了應對措施。據王志新介紹,英利正在減少對歐洲市場的依賴。而這一點從近來的幾組數據就可以看出,去年歐洲市場的出口量占到英利產能的62%,今年一季度下降至53%,預計二季度下降到30%-35%,全年平均將下降到40%。
與此同時,英利正在向新興市場和國內市場發力。據了解,為了規避高額“雙反”稅,該公司已經謀劃在東南亞等地區建設新廠,而且現在已經選好了廠址。另外,未來,馬來西亞、南非以及中南美洲國家都將成為英利出口的重點地區。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企業而言,35GW的國內市場規模更有誘惑力。為了贏得市場,英利提出了向下游電站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該公司董事長苗連生表示,2013年至2017年,大力推進電站建設,重點在云南、廣西、廣東、海南、河北、河南等地開發地面電站,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
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也有同樣想法,該公司目前也在積極投資開拓光伏下游市場,并立足制造本業,計劃將公司轉型為全方位的電力解決方案供應的能源型企業。